王朝的背影散文 篇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兴衰更迭,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个王朝都留下了独特的背影。这些背影,或雄威挺拔,或沉稳庄重,或慈祥和蔼,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在我的想象中,王朝的背影是一种沉稳的力量,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命运。站在皇宫之巅,俯瞰着江山万里,王朝的君王昂首挺胸,身着龙袍,手持玉玺,面对风云变幻,依然坚定不移。那背影如同一座高山,屹立不倒,给人一种安定和信心。
然而,王朝的背影也有着不同的一面。有的君王身躯瘦弱,背影微微佝偻,却是一副令人动容的背影。他们或许承受着沉重的政务压力,或许饱经风霜创伤,但他们依然坚守初心,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和民众奉献着。这样的背影,更显出一种坚韧和坚毅。
而在某些王朝的背影中,还有着一种慈祥和仁爱的气息。那些仁慈的君王,背影宽广,仿佛能够包容天下万民。他们的背影散发着一种温暖和亲切,让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和安全。这样的背影,让人心生敬意,也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王朝的背影,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的传承。无论是雄威挺拔、沉稳庄重,还是慈祥和蔼,每一个王朝都留下了独特的背影,让人铭记。正是这些背影,才让历史如此绚丽多彩,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王朝的背影散文 篇二
王朝的背影,仿佛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映射出王朝的兴衰荣辱。每一个君王的背影,都承载着无数的责任和期待,都是一段传奇的见证。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背影。有的君王英明果断,背影挺拔刚毅,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有的君王仁义宽厚,背影宽广慈祥,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有的君王心怀天下,背影佝偻疲惫,却依然坚守初心,默默奉献。
王朝的背影,不仅是君王个人的形象,更是整个王朝的象征。每一个背影都承载着国家和民众的期望,都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无论是雄威挺拔的背影,还是慈祥和蔼的背影,每一个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然而,王朝的背影也有着无法抹去的阴影。有的君王昏庸无能,背影浮躁轻佻,导致国家民不聊生;有的君王暴虐残暴,背影凶狠冷酷,让人民饱受压迫和折磨。这样的背影,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深深反思。
王朝的背影,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每一个君王的背影,都承载着时代的重量,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铭记王朝的背影,珍惜历史的教训,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王朝的背影散文 篇三
王朝的背影散文
去往东北,除了十四年的抗日史,还有必定要读的一段是近300年的清史。很奇怪的,严格讲来,清朝属于外族入侵,却不曾有读元史时的轻慢和鄙夷。成吉思汗、忽必烈,铁蹄所到之处,大地颤抖,文明践踏,勇则勇已,毕竟难脱游牧民族的野气。而多尔衮率清兵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为是历史的重演,不曾想,他们就此华丽丽地转身,端坐庙堂,恩威并施,一副长袖善舞的模样。读过那么多年历史,能完整记下历代君主的似乎只有清朝。不记得是谁曾经评价过,“清朝的每一位君主单独拿出来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里都不失为一位名君”。当然,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剔除了宣统的,12岁的孩子,很难说得上有多少治理大业的宏伟志向和过人手腕。然后,细细历数,从皇太极到光绪,除天赋有别外,无一例外的,一概勤勉好学。看其中的代表人物,康熙、乾隆,这祖孙俩虽然有蛮族人统治大兴文字狱残暴惨烈的一面,但骨子里的风雅、睿智却让历代帝王失去颜色。
来到关外,我们是倒着读那段历史的,最先遇到的是伪满皇宫。严格来讲,伪满不是清朝的历史,但因为有了溥仪,似乎跟清朝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以幼主入主中原为开篇,以幼主逊位为结局,这样的`历史呼应多少有点悲凉。如果不是伪满,溥仪应该是清朝十二帝中面貌最为模糊的一位吧,一切都还来不及,留给他的只有偌大寂静得怕人的紫禁城,唯一能做的大约也就是爬上屋顶看看墙外飞翔的信鸽而已。因为伪满,他除了“末代皇帝”的称号外又多了一个“傀儡”的名号。不知道当时是谁选的长春,这个城市,我不喜欢。一下车,光灿灿的日光,炫得人睁不开眼。那个“皇宫”,不中不西,不土不洋,阴郁逼仄,人处其中,一副坐困愁城的模样,我也不喜欢。
车行三个小时,来到沈阳,一下豁然开朗起来,满族的龙兴之地,果然不同一般模样。急于想去看的,当然是沈阳故宫。看过北京故宫,历经两朝修缮,其雕梁画栋、精美绝纶,自然难有建筑能望其项背。但当年看过北京故宫后,立马飞奔想去看的是南京明故宫遗址,当然已是断壁残垣、荒草离离,但依然大爱,因为其简朴和大气。沈阳故宫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我们是从皇太极修建的部分宫殿进门的,一如明故宫,因为是开国,所以还没来得及故弄玄虚,还没学会拿乔作势,一派自然天成的模样。大殿、后宫,简朴得近乎于寒酸,但一律大开大合,方正大气。站在努尔哈赤修建的十王亭前,看大政殿异于常见宫殿的八角造型,那战旗猎猎,铁骑滚滚,杀声震天,势如破竹的阵仗如在眼前。君臣一处办公,这也只有在起事之初才会如此不拘小节吧。于是,所有的起初都有了脉脉温情和肝胆相照,让我们这样的后来人看遍所有的骨肉相残和君臣反目后有了一点点的暖意。大政殿据说就是福临登基之地,当年他有几岁?三岁?六岁?九岁?记不清了。清朝似乎有幼主登基的传统,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宣统,无不如此,但一个个既不荒滛无耻,也不残暴无道,愣是不照着前朝的传统来演,实在也是异数。
沈阳故宫还有一部分是乾隆巡幸时所建,现在并不对外开放,我也并不觉遗憾。自清兵入关后,满蒙一统天下,清朝历代君主的眼光都投向了北方,他们“木兰秋猎”,他们建热河行宫,他们修外八庙。当年去承德避暑山庄时,惊诧于那里的青山绿水和香烟缭绕,一派氤氲山水、慈眉善目的模样,“这些满族人,他们想要干什么呀?!”记得当时曾这样感慨。然后才知道,他们果然是高杆,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我们不仅能在马背上得天下,我们还能下马治天下!”因为这样的政策,沈阳故宫自然不会太过兴盛吧。偶尔回来看看,想想,缅怀一下,保持现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