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知识点(经典3篇)

时间:2011-03-01 02:13: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赤壁赋的知识点 篇一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赤壁赋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以及其中蕴含的英雄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赤壁赋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赤壁赋的作者是南朝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次,赤壁赋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联军对抗曹操军队的一场重要战役,赤壁赋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和激烈的战斗场面。

再次,赤壁赋通过对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勇敢等传统美德。赤壁赋中的关羽、周瑜等英雄形象,都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智勇才略和忠诚仁爱的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推崇。

最后,赤壁赋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音乐意象和意境描写。赤壁赋中的音乐描写非常生动细腻,通过对琴瑟琵琶等乐器的描写,展现了赤壁之战中的壮丽气势和悲壮情怀,为整篇赋文增添了深厚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生动描写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和勇敢品质,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之一。

赤壁赋的知识点 篇二

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赤壁赋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战役的壮丽场面。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联军对抗曹操军队的一场重要战役,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生动描写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和英雄气概。

其次,赤壁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音乐意象和意境描写。赤壁赋中的音乐描写非常生动细腻,通过对琴瑟琵琶等乐器的描写,展现了赤壁之战中的壮丽气势和悲壮情怀,为整篇赋文增添了深厚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魅力。

再次,赤壁赋通过对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勇敢等传统美德。赤壁赋中的关羽、周瑜等英雄形象,体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智勇才略和忠诚仁爱的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推崇。

最后,赤壁赋的语言表达优美,意境深远。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婉约的文学风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赞美,为赤壁赋赋予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生动描写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和勇敢品质,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之一。

赤壁赋的知识点 篇三

赤壁赋的知识点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高考中少不了《赤壁赋》的考点,大家要认真复习。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赤壁赋的知识点(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