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最新3篇)

时间:2011-01-08 08:37: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解读《红楼梦》 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独特的文学风格让人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贾宝玉这个主要人物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的形象之一。贾宝玉一开始被塑造成一个忧郁敏感的少年,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贾宝玉的悲观情绪不断加重,最终导致他的自我放纵和堕落。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打压,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扭曲。贾宝玉的形象给人一种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感觉,使人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真谛。

其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代表了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女性形象。林黛玉一开始被塑造成一个温柔善良、聪明伶俐的少女,但在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中,她逐渐变得悲观消极,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林黛玉的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展示了人性中的脆弱和无奈。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深刻思考,使人更加关注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

总的来说,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和碰撞,《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红楼梦》在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去发现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解读《红楼梦》 篇二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文学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社会思考。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者曹雪芹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首先,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要人物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和性别的命运。贾宝玉作为一个贵族家族的子孙,身处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中,对于人生和情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而林黛玉作为一个女性,同样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她的悲剧命运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和碰撞,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性,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和结构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府和林家的兴衰变迁,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和腐朽,以及人类欲望的无穷无尽。小说中的种种悲剧事件和悲情结局,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引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世界的忧虑。通过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揭示,《红楼梦》呈现出一幅绚丽而深沉的人生画卷,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雪芹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部文学巨著不仅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哲学著作,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去品味其中的智慧和启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深邃智慧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解读《红楼梦》 篇三

解读《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中复杂的人设以及情节你是否还存在疑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它吧!

  贾府的四个女儿,曹雪芹用心良苦地将她们命名为“原应叹息”,着墨稍多的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女子聪明有志气,但仍强不过命运,被录在“薄命司”中。

  探春的出场以黛玉的视角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其实黛玉初入贾府时不过六七岁,而探春也至多五六岁,外形远谈不上“削肩细腰,长挑身材”。但是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曹雪芹不惜采用了将来时,在读者的头脑里印上这个美而不俗的身影。探春的不俗还表现在审美上。她托宝玉出门带些“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之类的小玩意儿,宝玉认为这些采办交给小厮就行。探春却说:“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她的要求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当然不是小厮们能够懂得的。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有幸参观了大观园中各路主子的房间。房间的布置除了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更能从中窥察主人的性格。“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这一段描写,所用形容词最多的是“大”,而作者一上来就抛出一句“探春素喜阔朗”,再看书帖、砚台、笔都是多的,就连花囊中插着的白菊也是“满满的一囊”。可以看出探春的大气。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蘘,书法史称“宋四大家”。

  他的山水画自成一家,是谓“米家云山”,其人个性怪异,世称“米颠”,后皈依了佛门。而颜真卿的墨宝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从中不但可以看出探春的.艺术涵养,还可以看出她的阳刚气和若即若离的出世思想。其实每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孔子,也绝对少不了一个老子。

  贾府下人兴儿是这样评论探春的:“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这寥寥数语不但勾勒出探春的轮廓,而且击中她的命门。庶出的身份在她阔朗的天性中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探春是自卑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又所谓尊卑有别。在贾府这个弱肉强食的圈子里,探春将骨子里的自卑化为强烈的自尊。在凤姐抄检大观园时,得力爪牙王善保家的小觑探春,以为她一个姑娘家“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于是上前掀探春的衣襟。探春自然是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毫不留情地掴了她一个耳光。骂:“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还拉着凤姐到她身上翻,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

  在她的心里,奴才主子是泾渭分明的,而她这个奴才生出来的主子则需要时时提防旁人拿她那一半卑贱的血统作法。当懦弱的迎春遭下人欺凌时,探春站出来替她说话。给平儿讲的理是“物伤其类,唇亡齿寒”。迎春也是庶出,探春为其抱不平,不但出自姊妹之情,更重要的是维护庶出女儿的尊严。可见探春已将这种捍卫意识扩大化了。这种意识对旁人显得“刺”,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则显得寡情。庶出的身份不由己,探春认为弥补这个先天不足的办法就是划清界线。她托宝玉买东西,许他的好处是送鞋。宝玉说赵姨娘心里会有“想头”(即探春做的鞋不给亲兄弟贾环,而给宝玉。),探春说:“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她不但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五十五回中,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当家,按官中规矩赏银二十两。

  赵姨娘不依,大闹一场。她满心眼里拿探春当自己人,指望探春“拉扯”。探春说:“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赵姨娘提醒她,死的可是舅舅。这一提,等于是当众揭她庶出的伤疤。果然探春“气的脸白气噎”,一面哭一面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几个回合下来,探春奉行的是理和礼,祖宗的规矩是理,尊卑有别是礼。其实赵姨娘有这些个“想头”原本是人之常情。她的地位尴尬,正经主子把她看成奴才,奴才又不拿她当正经主子。好容易熬到女儿出息了,沾点光,扬眉吐气一把也无可厚非。可是女儿不买账,众人赖她混闹,平儿也说她“颠三不着两”,这里众人皆依着一个评判标准,即“礼不下庶人”。

  反正是奴才,管他有脸没脸。这样解释是抨击封建礼教,替众人开罪,探春却逃不了干系。与其说她是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倒不如说是人性中的虚荣心作祟。庶出身份所引起的不单是“刺”、寡情种种,它还是探春的动力,激发她出人头地的欲望。可以说成是出于虚荣的雄心勃勃,但不妨理解为鸿鹄之志,因为不是每个人面对逆境都能这样雄心勃勃,与宝钗劝宝玉学些仕途经济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探春在与赵姨娘拌嘴时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凤姐和平儿闲话家常时也说过,庶出虽然名义上不该遭歧视,但身为女儿又比男人要糟糕,因为攀亲时男方也许会有讲究,不要庶出的。这个打击对封建社会的侯门千金而言是致命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没女人插手的份,因此探春恨不是男儿身;幸好“齐家”是“贱内”、“拙荆”们的专业课。

  探春在这方面的造诣,王熙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王熙凤那是一万个男人都不如她的,她敬服的人可不会是泛泛之辈。探春在与李纨、宝钗共同当家时,确实展现了高超的管理才能。她主要干了两件事:裁减冗费和充分利用资源。贾府日常开销庞杂,费用重叠无法避免,这其中滋生了多少腐败弄权不是这儿讨论的。探春看清这一点,着手裁掉学堂“爷们”每人八两和丫头们每人二两,省下的钱对贾府而言不过九牛一毛,但开风气之先的魄力却是值得称道。此外,探春还将大观园实行私人承包责任制,省下一应管理费用四百两。钱不多,但封建经济本来是自给自足,贾府又是官宦人家,不会去搞投资经营赚钱,合理的理财便是生财了。而且下人也都利益均沾,确实是个高明的“双赢”结局。值得注意的是探春和宝钗关于朱熹的一番评论。

  探春认为朱夫子的〈〈不自弃文〉〉是虚比浮词。宝钗立刻正色说探春“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以姬子的文章为自己辩护“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可以看出探春并不是封建正统思想调教出来的合格品,那些东西只停留在她的有意识层面,没有深入她的灵魂成为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一旦事出突然,她的第一反应仍会是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是非观,而不是求救于孔孟之道。这是我认为她的寡情不是出于封建礼教而是出于虚荣心的原因。尽管如此,仍让人感到欣慰,总归是一个真实的探春。

  活在现世,再怎么超脱也无法对别人的评论无动于衷。而别人的评论往往又是建立在对评论对象不理解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 ,人才会活得艰辛。正是本着心中的是非观,在管理家政时,探春才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怕得罪众人而裁减冗费。为贾府兴利除弊,真心诚意地为这个行将朽木的家族倾注自己的心血。正是本着心中的是非观,在凤姐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才会痛心疾首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此时庶出嫡出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贾府的一员,而她生于斯养于斯的家族正面临末世的命运。

  她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可是她倾生平所学也不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因为她与之角力的是强悍的命运,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探春的结局是远嫁蛮夷,虽贵为王妃,面子上风光,但“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是凄凉的。元春还能一年半载见见家人,发发牢骚说送她“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探春是不能够了。虽为生离,怎知道这不是死别?纵然还能见面,那也将是多年以后、物是人非。贾府的一切从此可以不必记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波诡云谲的命运都可以丢开,黯然离去的探春,独自一人且行且唱“高情不入世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解读《红楼梦》(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