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中华弟子规 篇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弟子规一直被视为培养子弟品德的重要经典之一。《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经典之作,它教导孩子们如何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古代子弟培养的标准,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首先,弟子规强调尊敬长辈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尊老爱幼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弟子规中有许多关于尊敬长辈的规定,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不孝,无善有德”,“孝弟之行,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规定教导孩子们要尊敬父母、师长,顺从长辈的教诲,培养孝顺之心。
其次,弟子规强调礼貌待人的原则。在古代社会,礼仪之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弟子规中有许多关于礼貌的规定,如“言必信,行必果,忠恕动心”,“人不闻其言,必须信其行”,“古训勿忘,世代孝弟”。这些规定教导孩子们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培养礼貌待人的习惯。
最后,弟子规强调勤奋好学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勤学苦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规定,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无以言,不教则无以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规定教导孩子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追求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教导孩子们如何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是古代子弟培养的标准,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弟子规中的优秀品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后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二:中华弟子规 篇二
《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教材,一直被视为培养子弟品德的重要手册。在当今社会,弟子规中的诸多教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先,弟子规中强调尊敬长辈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尊老爱幼的传统已经不如从前那样被重视。然而,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根本之道。只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弟子规强调礼貌待人的原则。在当今社会,礼貌与文明的关系更加密切,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弟子规中提倡言必信、行必果,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培养优良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最后,弟子规强调勤奋好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弟子规中提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导孩子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成为有用之人。
总之,《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弟子规中的优秀品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后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华弟子规 篇三
导演:刘伟
类型:国产动画片
题材:教育
集数:120
每集长度:第一季25分钟,第二季13分钟
制作单位: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表达观念
这部动画通过一个个由启蒙书《弟子规》改变而来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串接起来,影响孩子去模仿着像剧中人物正确的做法。
动画音乐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啦啦啦(×15)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啦啦啦(×12)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训致
中华弟子规 篇四
孩子从幼儿园便开始学习背诵《弟子规》了,算来已经三年时间,这三年来,我们全家坚定的将《弟子规》作为家训,作为指导我们教育引导孩子的依据,更作为全家人的日常行为准则,衡量、反省我们和孩子的行为,期望能够不断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孩子有了明显的成长进步,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越来越明显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我们父母则因受到《弟子规》的引导,也开启了一扇智慧大门,开始更广泛的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中国几千的道德文化义理。
这个寒假,学校更是提倡家长和孩子,观看《中华弟子规》系列动画片,希望借助这款动画片,生动活泼的将《弟子规》的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家长和孩子。我们感恩学校的这份用心,也感谢学校在落实力行《弟子规》方面的坚持。
在陪孩子看《中华弟子规》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比如《中华弟子规动画片》是动画片,非常容易吸引孩子,孩子也看得懂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可是,孩子因为喜欢、入迷,看了一集又一集,当我们告诉孩子时间太长了,不能再看时,孩子便不愿意了,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接下来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闹情绪、闹别扭。而此时她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刚才的动画片中刚教她孝敬父母,现在她却因为看不了《中华弟子规动画片》而不愿听从父母教诲,违反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诲。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上学期,学校曾经组织过一次“孝道演讲”的现场会,一位老师用孝的道理和故事打动了全场,孩子们抱着爸爸、妈妈呜呜痛苦,孩子们完全被感动了。可是演讲结束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一本讲孝道的书籍,这时孩子们便开始向父母索要,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不少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买这本书,可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呢?不少孩子一听到父母不给买这本书,便哭着闹着也要买,一副不给买就不依不挠的样子。许多父母无奈之下,只好掏钱买了。这个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但这里面却包含着很大的问题。孩子们刚听了一场孝道演讲,而且被感动的史无前例的痛哭,按说这场演讲对人的教化应该非常有效,可是孩子们接着便用哭闹的方式逼父母达成自己的意愿,马上做个违反孝道之事,而演讲者此时也并没有发现这有什么问题。试问:孝道难道只是用来感动的吗,孝道难道只是挂在嘴上讲的吗?
前面的两个例子,其实都反映了我们学习《弟子规》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只说不做!正如《弟子规》中最终告诫的: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如果只说不做,那书是会白读的,圣贤教育再好,做不到那也是没用的空理。所以,为什么传统文化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此衰落,为什么传统文化今天会有那么多人不认可,人们也体会不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妙用?因为传统文化讲的道理,根本没有人真实的应用到生活中去,既然没有真正落实,再好的道理也不会产生效用,这样许多人便错误的认为传统文化讲的道理是没有用的、甚至是错误的。其实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圣贤教诲有问题,而是读书人出了问题:只说不做,严重败坏了圣贤教诲的名声。就如同老师教给我们如何种果树,我们也把方法背的滚瓜烂熟,可种树的时候呢我们就是不按这个方法去种,结果树栽不活、果实也结不出来,最后我们便气愤的说老师讲的道理都是错的,方法我明明背过了,只是我没按照那个做,结不出果实 却怨老师。这个人蠢到家了吧,但愿我们不再去做这样的事。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希望运用《弟子规》培养孩子成才,那么首先父母应该切实学习、落实《弟子规》,父母如果都做不到,那孩子看到父母说一套、做一套,怎么可能还按《弟子规》上的做呢。另一方面,人都是有坏习气的,圣贤的教诲往往便是教我们弃恶扬善、修身改过的,如果我们一遇事情,不是用圣贤道理来处理,而是被以往的坏习气支配着做事,圣贤教诲毫不起作用,那读书又有何用?圣贤教诲只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问题和灾祸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如果学了不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下去便是以后人生的问题和灾祸。
所以,学习《弟子规》的根本在于落实,就是切实能做得到。即使现在还做不好或做不到,最起码也要入脑入心,有这些圣贤教诲的意识在脑子里。遇到事情,我们先要有能力辨别、认识,做到见微知著,从表面看到问题的本质。从孩子哭闹、逼迫父母,看到孝道教育并未成功,看到嘴上讲、受感动,距离真正的“做得到”还很远。如果我们天天如此对待生活、对待事物,因循怠惰,结果便是看清事情的好坏,结果便是糊里糊塗的处理人生,这样怎么能期盼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呢?如此只会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罢了。
落实《弟子规》应该就在当下,就像一位老师讲的“当下就是考试”,每一件事情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和德行。我们不用讲太多的豪言壮语,更不要虚荣傲慢,我们只需要用心的观察我们自己、观察孩子的行为,多想想我们的一言一行,倒底有没有偏离《弟子规》,我们有没有宽容自己的怠惰和错误,我们有没有“自欺欺人”,我们有没有拿着弟子规权当摆设装饰,我们有没有让弟子规成为我们和孩子的日常行为准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每个人遇到问题、烦恼和困境,都应该想到自己有没有偏离《弟子规》?自己当下的言行,有没有依照《弟子规》来做?若离开了当下落实,《弟子规》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