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优选6篇)

时间:2014-08-01 01:23: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一

刘伯温,字太谷,号太真,明朝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明朝开国之军神”。他出生于湖南浏阳,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刘伯温早年曾在明军中任职,后来投奔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江山第一功臣”。

刘伯温以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智慧,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共同建立了明朝。他在战争中善于用兵,善于伪装和诱敌,深谙兵法和心理战术。他还精通政治,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在朝廷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刘伯温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旷世寓言》。这部作品以寓言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启示意义。通过各种生动的故事和形象,刘伯温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引导人们思考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总的来说,刘伯温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伟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旷世寓言”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是人们永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二

《旷世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是明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刘伯温。这部作品以寓言的形式,以富有想象力和启示性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和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旷世寓言》共有三百六十篇,每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曲折,富有启示性。其中有关于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寓言,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刘伯温的《旷世寓言》通过寓言的形式,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导人们思考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杰作,更是一部富有启示性和教育意义的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总的来说,刘伯温的《旷世寓言》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道德智慧的作品,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阅读和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领悟人生道路上的智慧和真理。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三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习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 、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四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失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朱元璋 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 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五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篇六

  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注释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11、枅(ji):亦读jian,柱上的横木。

  12、榱(cui):屋椽屋桷的总称。

  13、棁(zhuo):同“棳”,梁上的短柱。

  14、医闾:医,亦指“翳”,遮蔽;闾,里巷的大门。

  15、栌(lu):木名,即黄栌。

  16、槱(you)薪:做燃料的木柴;薪,柴草。

  译文

  郁离子走到闹市,看见一座房屋坏了,就哭得很伤心。有人问:“这个样子还可以修整吗?”

  郁离子回答说:“如果有鲁般,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就可以修了,但他们都早已死了,谁能修整呢?我听说房屋坏了而栋梁不弯曲的还可以修复,如今栋梁都快要朽断了,一动它就会塌下来,不可触动了,不如暂且保持原状,那样屋脊上的方木椽子未开的地方还有所倚附,而等待能修的工匠。现在如果振动并摧毁了它,将归罪于修缮者,承担不起啊!况且修理房屋必须改用新材料,间隔开那些被虫蛀腐的部分,那些外表完好而内里溃坏的应全部废除,不能捆起椽子当楹柱使用,也不能砍了柱子当椽子用。选取材料,只要是质地良好的,不管它是哪里产的。枫、楠、松、桥、槠、柞、檀,无所不取,大的材料做栋梁,小的材料做小木桩,或者做斗拱,弯的做柱上的横木,直的做楹柱,长的做屋椽,短的做梁上的短柱,只要不是空心并烂了树身淌水的,都有可用之处。如今修造里巷大门的大树全用尽了,方正无常,工匠失去了他的尺度(标准),使用斧、锯、刀、凿,不知怎么栽截木料,把桂、樟、楠、栌等上好木料,截成劈柴用,这样即使有鲁般、王尔这样的工匠,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技巧,而何况又没有他们呢?这叫我怎能不感到悲伤呢?

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