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篇一
寓言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和智慧。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成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成语的运用,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人记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寓言故事中常见的成语有哪些。
第一个寓言故事是《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一只老虎的势力吓唬其他动物,最终却被老虎抓住。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狐假虎威”,用来形容借助他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做事,而不是依赖他人。
第二个寓言故事是《孔雀开屏》。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孔雀因为自己美丽的羽毛而骄傲自满,最终却被猎人捕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孔雀开屏”,用来形容炫耀自己的才华或优点。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自满。
第三个寓言故事是《井底之蛙》。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井底的蛙,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井口那么大,不肯相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井底之蛙”,用来形容眼光狭隘,见识短浅的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不要被狭小的环境所束缚。
通过以上几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我们可以看到寓言故事在教育人们做人做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语不仅富有启迪意义,而且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寓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篇二
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教育,还有许多成语被广泛运用。在这些成语中,有些是直接来源于寓言故事,有些则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寓言故事中常见的成语有哪些。
第一个寓言故事是《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煮粥时不小心打破了沙锅,最终才知道其中有只老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打破沙锅问到底”,用来形容追根溯源,彻底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探究问题的本质,不要只看表面现象。
第二个寓言故事是《狼来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在开玩笑时喊狼来了,最终导致村民不再相信他,当真遇到狼来袭时却无人来救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狼来了”,用来形容虚惊一场,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要随意说谎或故弄玄虚。
第三个寓言故事是《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暴君故意颠倒黑白,把鹿说成马,试图蒙蔽百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指鹿为马”,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被别人的言论所蒙蔽。
通过以上几个寓言故事中的成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还使人们更加懂得如何处世做人。让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其中的智慧和教诲。
寓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篇三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有关写寓言故事成语,小朋友们学习的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几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秦士好古
秦朝有个读书人非常喜欢古物,即使价值十分昂贵也一定要求购。
有一天,有人带来了一张破席子。亲自上门对他说:“过去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国事,就让孔子坐在这张席子上。”他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席子很古,就用近郊的田地换了它。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拿了一根旧拐杖来卖,对他说:“这是周太王逃难时所用过的拐杖,它比孔子坐过的那席子要早几百年,您用什么来报偿我呢?”他就把家里所有的资金给了那人。又过了一阵,又有人拿来了一只快腐烂的木碗对这好古的读书人说:“那席子和拐杖还不算很古,我这只碗是夏朝时造的,比孔子和周太王时要古得多。”读书人也深信不疑,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这人。
三件古物都得到了,可是田地、资金和家产都已失去,无法解决衣食问题。于是,他披上哀公时的破席子,拄着周太王的拐杖,拿着夏朝时造的碗,到街上去乞讨,说:“哪位做好事的施主啊,如果有姜子牙铸造的钱币的话,请赐一文给我吧!”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盲目好古或者崇洋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为好古而好古,为崇洋而崇洋,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就会产生拿着宝物讨饭吃的悲剧。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
古时候,贵州一带没有驴,那里的人们对于驴的相貌、习性、用途等都不熟悉。有个喜欢多事的人,从外地用船运了一头驴回贵州,可是一时又不知该派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到山脚下,任它自己吃草、散步。
一只老虎出来觅食吃,远远地望见了这头驴。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看到这家伙身躯庞大,耳朵长长的,脚上没有爪,样子挺吓人的。老虎有点害怕,在心里琢磨:妈呀,什么时候跑出这么个怪物来了,看上去似乎不太好惹。还是不要贸然行事,观察一下再说吧。
连续几天,老虎都只敢躲在密密的树林里面观察驴的行为。后来觉得它好像不是很凶狠,就大着胆子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它,但还是没有搞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老虎正慢慢地接近驴,驴忽然长叫了一声,声音十分响亮。老虎吓了一跳,以为驴想吃掉它,回头转身就跑。跑到较远的地方,老虎又仔仔细细地观察了驴一番,觉得它似乎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本领。
又过了几天,老虎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于是它又进一步和驴接触,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它。老虎终于走到驴身边,围着它又叫又跳,有时还跑过去轻轻挨一下驴的身体再跑开。
驴终于被老虎戏弄得愤怒极了,就抬起蹄子去踢老虎。开始的时候,老虎还稍有点惊惶,不久见驴再也无计可施,终于明白了,原来驴统共也只有这么一点伎俩。
老虎非常高兴,嘲笑驴说:“你这个没用的大家伙,原来也就这么几招本事啊!”说着就跳起来扑上去,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驴的肉,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貌似庞大的贵州驴,实际上外强中干,一点厉害的本领也没有,以致于被老虎摸清了底细,最后葬身在虎口之下。做人也要练就真本事,仅靠花哨的外表唬人,是不会长久的。到头来,吃亏的总还是自己。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冰山难靠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不识车轭
车轭(e)是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一种木制驾具,略微弯曲有点像个“人”字形。
一天,一个郑国人走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因为他从未套过牲口驾车,所以不认识这是个什么东西。回家后,他拿着车轭去问邻居说:“这是个什么东西?”
邻居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虽然这个郑国人知道了自己手里拿的这根弯木棒叫作“车轭”,但毕竟印象不深,他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这个人又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他又拿去问邻居,邻居回答说:“这是车轭。”
谁知这个郑国人听了以后,竟大怒。他说道:“先前那个东西,你说是车轭,现在这一个,你又说是车轭,路上哪来这么多的车轭呢?我看这分明是你在骗我,你不是个好东西。”他说着、骂着,竟然抓起邻居的衣领同他打起架来。
一个人遇到了疑难事情,往往要请教别人。可是这个郑国人,既想请教别人,又不虚心,还要怀疑别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却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天无二日
刘邦统一天下后,被群臣拥为皇帝。有一次,他到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刘邦见了父亲非常孝顺,五天向父亲叩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觉得天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礼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对刘邦的父亲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啊,地上怎会有两个皇帝。虽然皇帝是你的亲生儿子,可他是君主,你是臣子,你俩的地位有天地之隔。你怎能让皇帝向你下拜呢?这岂不是乱了礼法吗?”
听家令这么一讲,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可吓着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让儿子跪他了。每次刘邦来拜,太公总是拿着扫帚在门旁站立,见到儿子就往后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儿子一下。
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变化,刘邦感到十分惊讶。等到听说这是家令劝导太公所致,他倒觉得这凸显了自己的帝王之威,很是受用,就赏给家令黄金五百两。紧接着,刘邦下了一道诏书,说:“人的至亲,没有比父子更亲的.了。所以父亲得到了天下,就传给儿子,儿子得了天下,就把功劳归于父亲。这是人的最高道德。前些年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我为了解民倒悬,不敢脱下甲衣,连年打仗,终于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的教训。如今众位将军尊我为皇帝,我的父亲却连一个尊号都没有。今天我宣布,尊我父为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礼!”
有关寓言故事成语:郢书燕说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燕王根据燕相国对“举烛”一语的解释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燕相国置郢书的真意而不顾,则是一个坏习气。如今做学问的人,很多人都有燕相国的这种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