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学的小故事【精彩6篇】

时间:2013-09-09 05:50: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 篇一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小明的小男孩。小明对数学非常感兴趣,每天放学后都会拿出数学书本来研究。有一天,小明的数学老师给了他一道难题:如何证明勾股定理?

小明琢磨了很长时间,但始终没有找到解答。于是他决定去找一位数学家请教。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有一天,小明找到了一位擅长几何学的数学家。数学家听完小明的问题后,微笑着说:“其实,证明勾股定理并不难,只需要利用几何的知识就可以了。”

数学家开始向小明解释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小明聚精会神地听着。经过一番讲解,小明终于明白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他兴奋地回到家里,立刻拿起笔和纸,开始按照数学家的方法进行证明。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小明终于成功地证明了勾股定理。他高兴地跑到学校,向数学老师展示了他的证明过程。数学老师看到小明如此用心地学习数学,非常感动。他鼓励小明要继续保持对数学的热情,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

小明听完数学老师的话,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动力。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数学界做出贡献。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 篇二

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有一所神秘的数学学院。这所学院只招收对数学充满热情的学生,而且只有通过一道极其艰难的入学考试才有资格进入。

有一年,一个叫小红的女孩听说了这所神秘的数学学院,便决定前去挑战。小红准备了很长时间,终于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地被这所学院录取了。

在数学学院里,小红遇到了一位非常古怪的数学教授。这位教授看似懒散,但对数学的理解却非常深刻。他给小红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数学难题,要求她在一个星期内解答出来。

小红开始苦苦思索,但始终找不到解题的线索。她意识到这道题目不仅仅需要数学知识,更需要灵感和创造力。于是,小红决定走出学院,去城市的角落里寻找灵感。

在城市的角落里,小红看到了一个老爷爷在给孩子们讲述数学的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小红突然间豁然开朗,她明白了教授出题的用意。

回到学院后,小红开始按照灵感进行解题。经过奋斗,她终于在截止日期前成功解答了这道数学难题。教授看到小红如此用心地学习数学,对她的能力和潜力赞叹不已。

小红从此以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为数学界做出贡献。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 篇三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数学的小故事(精选25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 篇四

  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 篇五

  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一共多少呢?”

  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 篇六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有关数学的小故事【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