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一
《孝顺故事:孟母三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孟子的母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孟母,她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成为了孝道的楷模。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孔子时代。当时,孟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三次迁居。第一次迁居是为了躲避战乱,第二次迁居是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第三次迁居则是为了躲避恶势力的迫害。每一次搬家,孟母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展现出了极高的母爱和孝顺之心。
孟母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也启发了后人对于孝道的理解。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子有方,举一而万之”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只有真正做到孝顺父母,才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二
《诚信故事:管仲寡廉鲜耻》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一环,而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故事展现了诚信的重要性。
管仲是齐国人,他年轻时是一个贫苦的孤儿,但他凭着聪明才智,踏实勤奋,最终成为了齐国的宰相。管仲在处理政务时,以诚信为本,不贪污受贿,不徇私舞弊,凭借一身正气和忠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誉为“寡廉鲜耻”的楷模,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对象。
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到诚信守信,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风尚。管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诚信的重要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秉承管仲的精神,坚守诚信,做一个守信用的好公民。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三
巨伯轻生重义
汉代有个读书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来探望朋友。很不巧,刚好有一伙胡人强盗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抢夺财物,村庄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劝荀巨伯:“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因为他很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结果连强盗都为之感动。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义凛然化解了这次灾祸。
假如巨伯那天没有照顾朋友,自己走了,又会有什么结果?当然强盗肆虐,而他自己的内心会终身不安。
锯树留邻贤者村
相传,在唐宋年间,独贤里村有一村民侯大,朴实憨厚,娶妻王氏,贤慧能干,膝下有女,年方七岁,乖巧伶俐。男耕女织,恬然自得。有一年,下义棠村民刘二因战乱携家带口逃难来到独贤里,好心的侯大将其收留,让他住进自家隔壁空房,经常给予接济,刘二也常为侯家帮工种田。从此,侯、刘两家互帮互衬、和睦相处。花开花谢,转眼已到收获季节。侯家大院的枣树果实累累,为抢吃红枣,侯、刘两家孩子互不相让,反唇相骂,进而拳打脚踢。老实巴交的刘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不伤和气,竟悄悄地搬出了侯家大院。侯大得知消息后,顿足捶胸,一气之下把大枣树连夜锯倒,又将刘二全家请回侯家大院。从此,侯、刘两家相敬如宾,亲如一家。“锯树留邻”传为千古佳话。为颂贤者之德,遂改名贤者村(位于今山西省孝义市高阳镇)。
可见,心中有“义”德,能够令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论是亲戚邻里,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四
负荆请罪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
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有机会我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
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个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是一种“礼”,胸怀宽广,不计个人恩怨,维护国家利益。廉颇的惭愧是一种“礼”,敢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可见,尊师是一种礼。传授我们知识的人,我们应该敬重他,这是“礼”的一种体现。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篇五
曹冲称象
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故事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字君实,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人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