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一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名叫“小熊超市”的小商店,店里售卖各种生活用品和食品。小熊超市的老板是一个非常注重节约的人,他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对环境的一种尊重。
一天,一个叫小明的男孩走进了小熊超市。小明是一个十分顽皮好动的男孩,平时总是浪费食物和用品。他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心里美滋滋的,想要一次买下来。但是当他走到收银台时,老板却提醒他:“小朋友,你买这么多东西,你确定会用得完吗?”
小明皱起了眉头,他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老板见他犹豫不决,便耐心地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小明,浪费并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浪费,也是对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他拿起一瓶饮料,示意小明看看包装上的“绿色环保”标志,告诉他这是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小明听后,脸上露出了思考的表情。他回想起以前那些浪费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老板看出他的改变,便笑着说:“节约是一种美德,只有学会节约,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从那天起,小明变得更加注重节约。每次去超市,他都会仔细思考自己的购买需求,不再盲目买东西。他还经常去参加环保活动,帮助清理环境,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小明的改变也影响了周围的人。他的家人、同学都受到了他的影响,纷纷加入到节约环保的行列中。小镇上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健康。
小熊超市的老板看着这一切,心里感到非常欣慰。他知道,只要每个人都能像小明一样,注重节约和环保,我们的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二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小红的女孩。小红家境贫困,但她却是一个非常懂得节约的人。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起床,去山上放羊。她知道山上的草比家里的干草好吃,还能省下一笔开支。
除了注意饲料的节约,小红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非常注重节约。她用剩菜剩饭喂猪,把猪粪用来肥田,无论是水、电还是煤气,她都会用得非常节约。她还会自己动手做一些生活用品,比如用废旧布料做成的拖把和抹布,用废弃的纸箱做成的笔筒和纸篓。
有一年,小红家里的庄稼被旱灾摧毁了,家里的存粮也所剩无几。面对这个困境,小红并没有绝望,反而更加努力地节约。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剩下的食材留给父母和弟弟。她还在山上采摘野果,用来填饱肚子。
在小红的带领下,全家人都开始注意节约。他们把家里的水用得更加节约,不再挥霍。他们还学会了种植一些蔬菜,自己种自己吃,既健康又节约。
经过一年的努力,小红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他们的存粮也逐渐积累起来,家里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小红知道,只要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注重节约和节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红的故事也在村里传开了,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节约和环保。他们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村庄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清洁,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愿节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三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里也流淌着节约这一美德;在中国历史长河过程中,也流传着为人称赞的小故事。
(一)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不喜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二)“勤”、“俭”不可分离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三)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身为龙的传人应当秉持中华民族节约的美德,多向先辈们学习敬礼!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