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精彩3篇)

时间:2015-08-08 06:36: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篇一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小孩,他家里非常穷困,但孔融却聪明伶俐,深得大人们的喜爱。一天,孔融和几个小伙伴在路上玩耍,突然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满身是血,痛苦地呻吟着。孔融心生怜悯之情,立即上前扶起老人,询问他的伤势,并帮助他擦拭伤口,止住血流。

老人见孔融如此善良体贴,感慨地说:“小朋友,你的心地真是善良,我感谢你的帮助。”孔融谦虚地笑笑,说:“大人,您受伤了,我只是尽自己微薄之力而已。”老人感动地看着孔融,突然从怀里掏出一颗精美的红苹果,递给孔融说:“这是我唯一的食物,你帮了我这么大的忙,我愿意把这个苹果送给你。”

孔融看着老人慈祥的目光和那颗红苹果,心中一动,但他想到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和几个小弟妹,于是他微笑着拒绝了老人的好意,说:“大人,您受了伤,这个苹果应该留给您自己吃,我家里还有父母和兄弟姐妹需要照顾,我不能接受您的礼物。”老人听了孔融的话,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声称赞孔融是个有德行的好孩子。

孔融见老人感动,心中也倍感欣慰,他微笑着告别老人,回到家里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大家听了孔融的故事,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纷纷称赞孔融是一个有爱心和孝顺的孩子。从此以后,孔融更加努力学习,帮助家人,帮助他人,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美德,只有心存善念,乐于奉献,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心怀善意,愿意帮助他人,就一定会获得幸福和快乐。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篇二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年幼的孔融,他聪明伶俐,深得人们的喜爱。一天,孔融和几个小伙伴在路上玩耍,突然看到一位老者摔倒在地,满身是血,痛苦地呻吟着。孔融心生怜悯之情,立即上前扶起老者,询问他的伤势,并帮助他擦拭伤口,止住血流。

老者见孔融如此善良体贴,感慨地说:“小朋友,你的心地真是善良,我感谢你的帮助。”孔融谦虚地笑笑,说:“大人,您受伤了,我只是尽自己微薄之力而已。”老者感动地看着孔融,突然从怀里掏出一个精美的梨,递给孔融说:“这是我唯一的食物,你帮了我这么大的忙,我愿意把这个梨送给你。”

孔融看着老者慈祥的目光和那个梨,心中一动,但他想到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和几个小弟妹,于是他微笑着拒绝了老者的好意,说:“大人,您受了伤,这个梨应该留给您自己吃,我家里还有父母和兄弟姐妹需要照顾,我不能接受您的礼物。”老者听了孔融的话,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声称赞孔融是个有德行的好孩子。

孔融见老者感动,心中也倍感欣慰,他微笑着告别老者,回到家里把这段经历告诉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大家听了孔融的故事,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纷纷称赞孔融是一个有爱心和孝顺的孩子。从此以后,孔融更加努力学习,帮助家人,帮助他人,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美德,只有心存善念,乐于奉献,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心怀善意,愿意帮助他人,就一定会获得幸福和快乐。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篇三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白话译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

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