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简介【精选3篇】

时间:2019-08-09 03:32: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孔子的故事简介 篇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酷爱学习,勤奋好问。他曾游历各国,广泛学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来,孔子开始在鲁国从事教育工作,传授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吸引了很多学生。他强调“立己达人”,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提倡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外出游学,路上遇到了一位擅长射箭的箭手。箭手的技艺十分高超,弟子们都被他惊艳了。孔子看到后,却没有因此而自卑,而是欣赏其技艺,并说:“这位箭手的技艺很高超,我们可以向他学习。”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也启示了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可自视过高。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对他人要以同理心对待,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他还主张“修己以教人”,认为一个人要想教育别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才能成为他人的榜样。

总的来说,孔子的故事中充满着智慧和教益,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孔子的故事简介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故事中,有很多令人感动和启发的故事,让人们深受启发和感悟。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强调“立己达人”,提倡以仁爱之心待人。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人们要用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孔子还主张“修己以教人”,认为一个人要想教育别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才能成为他人的榜样。

在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外出游学,路上遇到了一位擅长射箭的箭手。箭手的技艺十分高超,弟子们都被他惊艳了。孔子看到后,却没有因此而自卑,而是欣赏其技艺,并说:“这位箭手的技艺很高超,我们可以向他学习。”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也启示了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可自视过高。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礼”、“义”、“智”等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深刻而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的故事中充满着智慧和教益,他的思想启示了人们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也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孔子的故事简介 篇三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故事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故事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50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1 3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终不见用。68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 “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

资料共享平台

《孔子的故事简介》()。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教子故事

  孔子有一个儿子,出生时正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并不溺爱他,从小就教导他、督促他要勤奋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

  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 ”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教子点拔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特别谦虚, “不耻下问,对学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话;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无私无隐,对待学生从无亲疏厚薄、远近好恶之分,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

  孔子对儿子的教育采用了点拨的方法。点拨法就是家长通过稍加指点、提示、引导,立即使孩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自觉行为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引导孩子的学习,适用于那些基础好、悟性好、自觉性强的孩子。

  点拨法重在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在运用此法时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切实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把握孩子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家长必须要有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要能够成为孩子的老师。

  三是“点”要点在点子上,不能乱点,所“点”必须切实利于孩子的进步。如果所指点的知识或问题过高、过于深奥,孩子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那也等于对牛弹琴。

  四是“拨”要简明、扼要,解决实际问题,花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时间,就能解决孩子的疑难,使孩子明白道理,从而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孔子的故事简介【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