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故事 篇一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默默无闻的诗人,他名叫李白。李白从小就对诗歌情有独钟,每天都会在山林间漫步,观察大自然的美丽,然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诗作常常被人们传颂。然而,李白并不为此而骄傲,他觉得诗歌是一种灵魂的表达,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有一天,李白听说国王要举办一场诗歌大赛,邀请天下所有的诗人前来参加。李白决定前去一试身手,他相信自己的诗歌必定能够打动国王和众多观众。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来,李白站在舞台上,开始吟唱自己的诗歌。他的声音清亮动人,每一个字都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国王听后也为之动容,当场宣布李白为冠军。
从此以后,李白的诗歌在整个国家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他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被后人称为“诗仙”。然而,李白依然保持着他的谦逊和淡定,他觉得诗歌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诗人的故事 篇二
在另一个角落,有一位名叫杜甫的诗人。他生长在贫苦的农家,从小就饱受生活的磨难。然而,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诗歌的追求,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写作,用自己的文字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他的作品被誉为“诗中的良心”。虽然他没有像李白那样得到国王的垂青,但他的诗歌却深深地打动了普通人的心灵。
杜甫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他的诗歌被后人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飘逸如仙的诗仙,一个是笔耕不辍的诗圣,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传奇,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光辉篇章。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文化遗产。愿我们永远怀念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闪耀。
诗人的故事 篇三
李白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长安当了3年御用文人后,于公元744年初离开长安,开始了10年的漫游生活,
诗人的故事
。这年的四月,李白来到湖北武昌。这里的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员,早就听说过“谪仙人”李白的大名,便商量好请李白到黄鹤楼一聚。这黄鹤楼在蛇山的黄鹤矶上,是江南的名楼,为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权所建。凡是到江汉一带的文人,没有不到黄鹤楼看壮丽的长江景色的。
宴会开得热闹非凡,诗人墨客因为有李白在场也格外地兴奋。痛饮一番之后,自然大发诗情,朋友们请李白赋诗。李白也不推辞,他拿起笔来刚要大书一首,突然看到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了,连连称赞:“好诗!好诗!”接着,长叹一声,把笔放下了,向大家说了两句诗: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果真没有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他觉得崔颢把黄鹤楼的景色写得太好,已经让人无法再写了。由于李白的谦虚,反而使崔颢的诗更加出名了。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资料共享平台
《诗人的故事》()。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
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