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最新3篇】

时间:2015-09-06 03:3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年轻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却有着非常好奇的心灵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每天,张三都会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长辈请教问题,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他常常听到人们说:“不耻下问”,于是他便以此为座右铭,努力学习,虚心求教。

有一天,张三听说了一个叫做“悬梁刺股”的成语,他很好奇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于是便去问自己的爷爷。爷爷笑着告诉他:“悬梁刺股”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刻苦自律,勤奋学习的意思,比喻人们为了求知识而不怕困难,甘愿忍受痛苦。张三听后心生敬意,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悬梁刺股”的人。

从此以后,张三更加勤奋地学习,每天都会刻苦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向老师请教问题。他不断进步,成绩也逐渐提升,最终在一次重要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一家知名大学录取。

张三的故事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都对他充满了敬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耻下问”的精神,也证明了只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篇二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叫李四,他生长在一个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但是李四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常常看到城里的学子们读书写字,就心生羡慕,立志要学习知识。

李四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有限,无法去读书,于是他便开始四处向人请教问题。他向邻居请教文字,向村中长者请教历史,向过路的商贩请教算术,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不耻下问”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李四的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他越来越受人尊敬。有一天,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路过他的村庄,李四迫不及待地向他请教问题。学者看到他虚心向人请教的态度,便决定收他为徒,传授他更深层次的知识。

李四感激涕零,他知道这是自己虚心向人请教的果实。在学者的指导下,李四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为村庄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李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成功。不耻下问,自然能有所成就。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篇三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

  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

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延伸阅读:不耻下问成语

  【拼 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 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 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近义词】不愧下学 有问必答 虚怀若谷

  【反义词】自以为是 骄傲自满 居功自傲

  【造 句】对于自己不会的问题,一定要不耻下问,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进步。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