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创业故事(优选3篇)

时间:2016-04-01 02:23: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海底捞的创业故事 篇一

海底捞是一家中国火锅连锁品牌,创始人张勇在1994年创立了这家公司。张勇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餐饮行业充满热情。他曾在一家火锅店打工,深知火锅店的运营和管理,决心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火锅连锁店。

1994年,张勇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起初,店铺不大,装修简陋,但张勇对服务和食材的品质要求极高。他亲自挑选食材,确保每一样食材都是新鲜的,质量上乘。同时,他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服务质量,要求员工热情周到,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海底捞的火锅口味独特,使用的是牛油火锅底料,搭配多种调料和酱料,味道鲜美,深受顾客喜爱。张勇还创新推出了无菌式服务,每位顾客都可以享受到独立的调料盒和锅底,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问题,提升了顾客的就餐体验。

随着口碑的传播,海底捞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在成都本地发展,还逐渐扩张到全国各地。如今,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火锅行业的知名品牌,拥有数百家门店,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张勇的勤奋努力和对品质的坚持。他始终把顾客的满意度放在第一位,不断改进和创新,让海底捞成为中国火锅行业的佼佼者。

海底捞的创业故事 篇二

海底捞是一家中国火锅连锁品牌,创始人张勇在1994年创立了这家公司。张勇的创业故事鼓舞了许多年轻创业者,他们看到了张勇的成功,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张勇在创立海底捞之前曾经历过许多困难和挫折。刚开始经营火锅店的时候,他面临着资金短缺、竞争激烈等问题,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不断学习和改进,不断寻求突破,最终取得了成功。

海底捞的成功离不开张勇团队的努力和合作。他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努力奋斗。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创造了海底捞的辉煌。

海底捞的成功也受益于张勇对品质的追求和服务的用心。他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让顾客享受到最好的用餐体验。他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去。

海底捞的创业故事鼓舞了无数人,他们看到了张勇的坚持和努力,也看到了成功的可能。张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愿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像张勇一样,勇敢追梦,勇往直前。

海底捞的创业故事 篇三

  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

  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变成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

  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力。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海底捞知道,要让员工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感觉公平。海底捞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得到了尊严,还给了他们希望。海底捞的几乎所有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这些大孩子般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普通员工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

  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海底捞这

种以人为本、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值得不少中国企业借鉴。

  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火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海底捞的管理经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本篇中国特稿却告诉我们,即使在火锅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又喜欢火锅,因此除了有传统的涮羊肉,各种地方风格的火锅也几乎都能在京城找到,重庆麻辣、内蒙肥牛、贵州酸鱼、港式海鲜。。。。竞争激烈,消费者笑,火锅店老板愁。很多火锅店在北京活不过三年。

  2004年2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火锅店也进京凑热闹来了。

  起初,他就像所有新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业界的注意,人们对不知死活的新进入者已经司空见惯。可没过多久,同行们发现这家火锅店的门外,三伏天既然有食客排长队!

  要知道,北京的三伏天,温度经常高达30多度。这是火锅生意最淡的季节,很多火锅店这时要么提供别的菜式,要么让部分员工回家歇着。可是这家店居然还要“翻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其解的缔造者就是---海底捞。

  海底捞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能耐?他靠什么招数赢得“见多识广”的首都火锅爱好者的青睐?问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

  “这里的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着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和饮料,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全都免费啊!”

  “这里跟别的餐厅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雾气,他们给你绒布,头发长的女生,就给你猴筋套,还是粉色的;手机放在桌上,吃火锅容易脏,还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

  “我第二次去服务员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给我买药。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仅凭这些,就能在北京站住脚?开餐馆的人都说,开一间店容易,开二家店难,开三间店不死才算有本事。有人满心疑惑,有人等着看戏。很快海底捞第二间店开业了,同样火爆,第三间店、第四间店。。。。短短四年、海底捞一口气在北京开出了11间店,而且没有一间加盟店。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2006年,百胜中国公司将年会聚餐放在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并说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百胜是世界餐饮巨头,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开遍全球,而当时海底捞总共不过20家店,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说:“这简直是大象向蚂蚁学习”。次日,在百胜中国年会上,张勇应邀就“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做演讲时,被这些“大象学生”追问了整整三个小时。

  这些都吸引了我们的研究兴趣。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海底捞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列席该公司的管理例会,安排研究助理进店当了一个星期的服务员,亲身感受海底捞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核实一些关键问题。我们还拿了北京另外几家餐饮进行参照研究,以此发掘海底捞的独特的管理智慧。

海底捞的创业故事(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