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宽容别人的故事 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学家,他以宽容的胸怀和仁爱的态度闻名于世。孟子曾经有一次与一位名叫梁惠王的国君相遇,梁惠王向孟子问道:“如果有一位臣子犯了罪,您认为该如何惩罚他呢?”孟子深思片刻后回答说:“如果臣子犯了罪,当然需要受到适当的惩罚,但也要考虑到他的善良之处,不可一味地判以重罚。”
梁惠王听后点头称是,但仍觉得孟子的看法有些过于宽容。于是他又问:“如果这位臣子再犯罪,您还会如此宽容吗?”孟子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只要臣子有悔改之心,愿意改过自新,那么我们也应该给予他机会。刑罚固然是必要的,但宽容与仁爱同样重要。”
这番对话传到了梁惠王的臣子耳中,他们都很佩服孟子的胸怀和智慧。有一天,梁惠王的一个臣子因犯了重罪被擒拿到宫中,梁惠王想起了孟子的话,便决定先让臣子自我反省,看他是否有悔改之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和思考,这位臣子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并改过自新。梁惠王见状大喜,宽恕了这位臣子的过错,并给予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这位臣子感激涕零,发誓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梁惠王的宽容和仁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别人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惩罚的同时给予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只有真正理解别人的善良之处,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进步。
古代宽容别人的故事 篇二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子的思想家,他在齐国担任宰相时以宽容和仁爱著称。管子曾经有一次在朝廷上听到有人谈论一位官员犯了错,大家都在议论他应该受到何种惩罚。管子沉默了片刻,然后说:“我们不应该只看官员犯了什么错,而应该看他平日里做了什么好事。”
众人听后都觉得很奇怪,管子为何要为犯错的官员辩护呢?管子解释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别人的过错,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进步。”众人听后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
后来,这位官员得知了管子的宽容之心,感动之余更是下定决心要好好改正自己的过错,不辜负管子的期望。他开始努力工作,积极向上,最终成为了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别人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只有用宽容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代智者的胸怀和智慧,宽容别人,尊重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古代宽容别人的故事 篇三
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宽容别人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宋就以德报怨
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楚两国都设有边亭,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人十分勤劳,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
楚人出于妒嫉,深夜里去践踏和扯断梁人的瓜藤。梁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准备也去践踏楚人的瓜藤,宋就听后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我告诉你们一个办法,每晚派人暗中为楚人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人的帮助下,楚亭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知道原来是梁人干的,于是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国朝廷。楚王知
道这件事后,感到很惭愧,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后来多次称赞梁王讲信义。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妥善处理边亭瓜田事件开始的。(《新序》)将相和
战国时期,赵国文臣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功劳卓著而被封为上卿,位在武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很不服气,扬言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羞耻,遇见他时,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肯和他碰面。有一次乘车出行,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队,马上叫御者把自己的车子转入横巷,等廉颇的车子过了之后才出来,不与其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于是一齐说道:“我们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节义特来投奔您。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却躲避他怕他,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讲道理,呵斥他。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略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首先考虑的啊!”廉颇知道这话后,就赤着背,背负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是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您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从此二人前嫌尽释,比肩事主,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这也是“负荆请罪”典故的由来。
自古以来,知错能改是一种品德,廉颇将军能够幡然悔悟,“负荆请罪”,则更是出于至诚,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而蔺相如在与廉颇的矛盾冲突过程中采取了忍让、求同的态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荣辱于度外,他的道义至上的君子风度更是后世效法的楷模。(《史记》)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蜀国,诸葛亮去世后,蜀主刘禅遵诸葛亮遗表任用蒋琬为相主持朝政。当时,蜀国新丧主帅,外有强敌压境,朝内惶惧不安,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心存大局,“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
蒋琬为人宽厚,他的属下东曹掾杨戏性格孤傲,讷于言语。蒋琬与他交谈时,他经常不作回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过分了吧!”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是古人所不为的。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典故也一直流传下来。
又督农杨敏曾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说他做事比起前任丞相差之太远。有人告诉蒋琬,主管官吏要求将其治罪,蒋琬却不追究,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后来这人犯事,别人都以为蒋琬会借机报复,但蒋琬反而大度的为他求情。别人忍不住为他抱不平,他却心平气和的说:“我本来就不如前任丞相,这是事实呀,谁都知道,有什么怕人说的。对于他今天犯了事,我只是希望能够秉公对待啊。”
蒋琬为相期间,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赢得了众人的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