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类小故事(实用3篇)

时间:2012-05-04 05:11: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家庭教育类小故事 篇一

标题:爱的力量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小明总是惹得老师和父母头疼不已。父母为了改变小明的行为,曾经尝试过各种惩罚和规矩,但效果并不明显。

有一天,小明在学校又调皮捣蛋,老师找到他的父母。父母面对老师的责备,也感到无奈和疲惫。回到家里,父母坐下来认真地和小明谈了一次心。

“小明,你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批评你吗?”父亲温和地问道。

小明低着头,轻声回答:“因为我总是做错事。”

“是的,但爸爸妈妈想告诉你的是,无论你犯了多少错误,我们永远都会爱你。”母亲握住小明的手说道。

小明听后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他半信半疑地看着父母,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还会爱自己。

父母继续说道:“我们知道你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孩子,只是有时候做事不够谨慎。但我们相信,只要你努力改正错误,我们一定会支持和包容你。”

小明听后感动不已,他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他开始更加听话,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父母看到小明的转变,也更加关爱和支持他。

从那天起,小明成为了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也变得更加乐观和积极。父母为他的成长感到骄傲,他们知道,爱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家庭教育类小故事 篇二

标题:信任的基石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家庭,他们是全村的模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尊重。这个家庭的孩子小明,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有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爬山,他们约好在山下的树林里集合。但等小明到了约定的地点,发现其他同学都已经走了。小明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他想起父母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信任是家庭的基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你坚信自己和他人,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小明默默地闭上双眼,深呼吸几口,想起了父母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他决定相信同学们会回来找他,于是在树林里等待。果然,过了一会儿,其他同学纷纷回到了树林,他们赶紧向小明道歉并解释迟到的原因。

小明微笑着对他们说:“没关系,我相信你们会回来找我的。”他们一起继续往山上走,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回到家里,小明告诉父母发生的事情,父母对他的勇气和信任心存感激。他们知道,只有信任和支持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那天起,小明更加懂得珍惜信任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他成为了一个更加优秀和成熟的孩子。家庭的温暖和爱意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家庭教育类小故事 篇三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类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80故事一:

  不要轻易给予孩子

  那是不尊重孩子

  卢旺达的贫寒场面可能对于一般人只能想象,中国的义工下了卡车以后,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黑人男孩朝他们跑来,那个男孩很少看到这样的大卡车。顿时,义工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干什么?”美国义工大声呵斥“放下!”

  中国义工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义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义工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美国义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义工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

  美国义工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义工看着这些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

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这天,来自中国的义工度过了不寻常的一天。义工把东西给孩子,可要求他们以劳动获取。

  【启示】

  很多家长一定想过同一个问题——“我家孩子不会独立思考怎么办?”

  往往很多家长,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没有引导孩子独立去思考了。

  其实,家庭教育也像美国义工给卢旺达的贫穷孩子发救济一样,那些东西即便是免费给他们的,也要让他们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得到,而不是轻易的给予。

  故事二 :

  “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启示】

  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没有方向的追寻......

  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家长们要知道,每一个小孩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 却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紧盯别人的花,不要觉得别人家的永远都是好,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看着他一点点地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故事三:

  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

  错过便不再有

  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启示】

  印度两个狼孩从发现到死亡的故事说明——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特性,错过这个季节就很补救与改善了。

  孩子更是这样,一个孩子是绝对没有两个1岁年龄的。3-12岁就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季节,这个时期的好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如同我们从孩子几个月就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孩子一旦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并长到二三岁,再想让孩子叫别人“爸爸”、“妈妈”孩子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如果让孩子在早期把德、智、体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以后对孩子所费的工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还会无效。

1.家庭教育孩子小故事

2.家庭教育小故事分享

3.古代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4.关于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5.亲情小故事

6.佛教小故事

7.伤感小故事

8.成语小故事

9.追梦小故事

10.战争小故事

家庭教育类小故事(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