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实用6篇】

时间:2012-06-06 04:50: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使用卫星跟踪台风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知识,增强他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学生可以看到卫星是如何在空中捕捉到台风的影像,了解到卫星在气象预测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会先向学生介绍卫星在气象学中的应用,让他们了解卫星是如何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地球上的气象信息的。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卫星捕捉到的台风影像,让学生感受到台风的规模和威力。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卫星影像,让他们研究台风的路径和变化趋势。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卫星影像中获取气象信息,预测台风的移动轨迹。这样的实践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于气象预测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卫星跟踪台风的想法和见解。通过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拓展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于气象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引入卫星跟踪台风的案例,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激发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运用卫星跟踪台风的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先向学生介绍卫星在气象学中的应用,让他们了解卫星是如何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地球上的气象信息的。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卫星捕捉到的台风影像,让学生感受到台风的威力和影响。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气象学知识,增强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卫星影像,让他们研究台风的路径和变化趋势。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卫星影像中获取气象信息,预测台风的移动轨迹。这样的实践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对于气象预测的兴趣和热情。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让他们亲自体验卫星跟踪台风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于气象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气象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通过引入卫星跟踪台风的案例,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激发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三

  很多时候,教学的艺术决定与细节处理的艺术。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某些细节,思考一下如何处理这些细节,使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以下是执教苏教版第六册《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句子: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请学生读这个句子时,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台风扑向城市,它会干些什么坏事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台风疯狂,处处遭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台风的可恶?(为非作歹、称霸一方、作恶多端、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此时此刻,你会怎么读这个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关于此教学片段中细节反思:

  一、关注语言形式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沟通的渠道,它有其特殊的形式。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它形式的魅力,不同的语言形式有其不同的力量。比如,《第八次》蜘蛛结网那段中“结了断,断了结”就显示了信心和希望,换成“断了结,结了断”的话就显得前景不容乐观了。

  教学片段中,“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是一句比喻句,它形象地将台风的粗暴、疯狂、凶狠、肆无忌惮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句子,三年级的孩子一读就能知其然了,他们也很喜欢运用比喻这样的语言形式在自己的文章、言谈中,可是很多时候,孩子们所用的比喻是不够确切的。比如,一谈到脸,他们会说“红通通的像个苹果”,也不管是三四岁的小孩的脸,还是三四十的成年人的脸,这样的笑话源于他们运用语言时的“一刀切”,他们没有关注过比喻后面的“所以然”。因此,我们在教孩子一种语言形式的时候,不仅要教会他们其然,还要教他们其所以然。片段中,执教者轻轻地一点拨: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台风扑向城市,它会干什么坏事呢?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吗?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将台风“麦莎”过境时的情景和这个句子联系到了一起,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暴跳如雷”,什么是“疯狂的巨兽”,知道了为什么能做这样的比喻。死的语言形式转换成生动的生活境像后就容易与作者与文本共鸣了。从中,孩子们也会明白语言来自生活,来自不同的现象和体验,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能使真实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力量。

  二、关注价值导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为了屈就“自主”而你好我好大家好,因为每一个文本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在解读它时不能偏离这个取向,要不然,会导致孩子的价值观趋于模糊。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最后,老师问学生:对狐狸和乌鸦你想说什么?大多孩子都对乌鸦说不要盲目地听别人的好话,对狐狸说不能欺骗别人,但有一个孩子却说:“狐狸,你真聪明,我好崇拜你哦。”面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回答老师欣喜地大加表扬,殊不知这与众不同的背后可是以认同欺骗别人获取利益为代价的呀,这与文本的价值导向可

  正如在教学片段中,老师着力让孩子们理解台风的“暴跳如雷、疯狂、扑”,力求台风“破坏力大、野蛮、凶狠”的形象根植与孩子的心底。因为台风越厉害,就越能显示跟踪台风的卫星的本领高强,越能说明我国科技的发达,越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豪迈激情。文本的价值取向尽在其中。

  三、关注知识链接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从呀呀学语,到进入校园一年一年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似乎除开头几年进步飞速之外,渐趋平行状态,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语文课是可上可不上的,只要你默好词语背好课文,基本上考试也不会大成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竟到达了这样的地步?我们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什么没有得到进一步稳健地发展?我想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不像数学那样循序渐进,那样有完整的体系,那我们就这样坐视语文成为弱势群体?坐视我们民族的文化璀璨失去耀眼的光辉?不!我们不能!路在何方呢?我想,不妨从知识链接做起。

  对语言文字我们向来有四大要求,即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我们孩子的语言水平上不去,我想就是在“运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从一年级起,孩子会接触到很多好词佳句、成语名言,我们教孩子读、写、理解,但我们给孩子运用的机会太少太少了。久而久之,这些珠宝就被藏到了大脑储蓄盒的底部,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不能轻易地随手拿起了,甚至有很多会蒙尘、氧化、褪色、消失。所以,我们在教新知识的时候,要适时地将那些旧知识拿出来擦拭、穿戴,让它们常用常新。

  如片段中,执教者是这样处理的:台风疯狂,处处遭殃,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台风的可恶?(生曰:为非作歹、称霸一方、作恶多端、称王称霸、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这些贬义词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使用,此时,它们就像被一跟细绳穿着一般,一个个从孩子的大脑深处渐次跃出,恰到好处地巩固了旧知,同时也丰满了台风的形象,多么巧妙,多具震撼力啊!我想,经常做做这样的训练,孩子脑中的词汇就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还怕语言驾御能力不上去吗?

  四、关注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感悟”和“体验”这两大概念,语文老师在执教时也常思考这两个概念。那到底在什么前提、什么情况、什么时候、如何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刚粗粗地读完,有些句子、段落还没读畅通,老师就急着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收获了:你读懂了什么啊?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啊?试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有真情实感的交流吗?会有与文碰撞与灵魂会晤的思想火花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有的只能是顺应、猜测老师答案的假感悟假心得。还有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强调哪个词读重音读响亮读出感叹的语气,这样的读书会能进入学生的头脑吗?过眼云烟罢了。个人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真切,感悟要个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唯有依靠多读书、勤思考,要理解文本,走进文本,触摸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做安排,搭桥铺路。

  教学片段中,为了读好“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这一句话,执教者就做足了功夫,铺设了很多台阶。从联系生活到想象画面到总结成词,一步步活化了台风,也引出了孩子对台风的真实情感。我想最后的感情朗读,即使老师一字不说,学生也会读得入木三分的。

  “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细节就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万倾波涛里一朵优美的浪花,华美乐章中一个跳跃的音符,欣赏它,把玩它,让它引领我们在有效教学的海洋里劈波斩浪,让它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如诗童话。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四

  读这篇文章,读了十几遍不敢下手,不知如何思考,才能把握课文的本质。这篇文章是借助童话的形式,让孩子初步认识第三代气象卫星,让学生明白第三代卫星是什么样的。

  我被第三代卫星吸引着,因为我本人很喜欢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对一些问题总想多了解一点。所以,我就想了解前两代气象卫星是如何工作的?我上网查了查,我又反复在大脑中搜索这二十多年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三代气象卫星工作其实在我的头脑中还时有着印象的,但因为对气象卫星我是整个的盲,根本从大脑中找不到任何词语来说明。于是我走了国家气象网站,试图从因特网中找一些信息帮助自己,丰富自己的大脑。资料找到了不少,除了字认识以外,其它的东西可以说一概不知,一点不懂。我看不懂,在我们小学教师中,也许除了自然学科教师知道一点外,其他学科老师看来也和我差不多(也许是我低估了大家,道歉),那学生该不该也认识一下这种不懂呢?三年级的学生是不是也在头脑中稍微留一点不懂的信息呢?这是我的一个疑问。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大家十分清楚,在我国科普文章是非常少的,非常旧的,中国科学家能拿起笔为孩子为大众写文章的太少了,所以遇到这样的文章尤其可贵。因此,这一课,应该引领学生好好地读,用心读,用爱读,用自己的智慧来读,让孩子认识这类文章的价值。

  “卫星”与“风”这两个人物,是很有意思的,把课文中几个对应词放在一起引领学生阅读,也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卫星。一是从“风猛然看见——朝他眨着眼睛的小星星——大声嚷道:‘你是谁?竟敢盯着我!’”——“小星星笑了笑——跟踪你、监视你”首次认识;从“台风狂怒地嚷着……-——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台风狂暴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离地面三百公里”再次认识;从“哼,我要把你甩掉——想甩掉我我?没门儿!”第三次认识;从“台风暴跳如雷,向城市扑去——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气象卫星自豪地说……”第四次认识;从“台风一听泄气了——懒洋洋地朝另一个方向奔去——情事地转过来,又紧紧地跟踪着,监视着……”第五次认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借助这五次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理解第三代卫星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跟踪”,这是前几代卫星不具备的特点。具体怎么跟踪的?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给学生的疑问,这也许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即让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大胆地去研究吧,到图书馆、网络中研究吧,相信孩子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把老师看不懂的东西让学生也看一看,因为懂与不懂都是收获。因为在网上很难找到课文中所描述的这一个第三代气象卫星,因为现在气象卫星变化非常快。下面是风云一号C星(风云三号D星也早已经发射成功)的资料:

  1、风云一号C星简介:

  风云一号C星简称(FY-1C)是我国的第一颗三轴稳定太阳同步极地轨道业务气象卫星。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及环境监测。我国各地地面站通过接收FY-1C的CHRPT数据,可以每天两次获取当地的观测资料。资料处理中心通过接收星上存储的数据,可以每天获取一次全球资料。

  风云一号C星于1999年5月10日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当天,地面站接收到七个通道的可见光云图资料,6月10日接收到三个通道的红外云图资料。至今已稳定运行两年多。FY-1C的高分辨率实时广播资料CHRPT免费向全球开放。

  2、风云一号C及风云一号D主要技术指标

  轨道高度——870KM

  倾角——98.85

  偏心率< 0.005

  轨道周期——102.3分钟

  探测仪器——多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MVIRS)

  多通道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MVIRS)是风云一号的主要探测仪器。其通道数由风云一号A星的5个增加到10个,各通道特性如下:

  通道号

  波长(微米)主要用途10.58-0.68

  白天云层, 冰,雪,植被20.84-0.89

  白天云层,植被,水33.55-3.93

  火点热源,夜间云层410.3-11.3

  洋面温度, 白天/夜间云层511.5-12.5

  洋面温度, 白天/夜间云层61.58-1.64

  土壤湿度 冰雪识别70.43-0.48

  海洋水色80.48-0.53

  海洋水色90.53-0.58

  海洋水色100.90-0.965

  水汽

  注:多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MVIRS)的视场范围为1.2微弧,星下点分辨率为1.1公里,扫描速度为每秒6条扫描线,每条线有20480个象素点。

  3、数据传输

  风云一号C与风云一号D的高分辨图象传输仪称之为CHRPT.凡具备接收处理NOAA之HRPT资料的系统,只要稍加改造就可接收处理CHRPT.MVIRS的扫描速度为每秒6条扫描线,每个通道数据为20xx个字,这样10个通道的数据是20480个字,再加上同步码等辅助信息,每条扫描线就是22180 字,每字为10比特.码速率为1.3308 Mbps,是NOAA/HRPT的二倍. CHRPT的调制方式是PCM-PSK,分相码.传输频率为1700.4MHz,数据格式与NOAA/HRPT大体相同。

  孩子们看到这一切,现在不努力学习行吗?学生看到这一切,是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未来的世界美的很,未知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可不要骄傲。当然,我们老师看到这一切,其实也使我们自己认识,有些东西也可以适当了解一些,即使不懂也要知道,也要敢于把不懂拿出来呈给孩子,因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引导,语文学科中应该承担的引导。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五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文章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篇童话内容构筑在一个颇具意味的童话情节上,语言、动作特色十分显著,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关键的对话上下足了工夫。整堂课以朗读台风和卫星的对话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中角色,借助五次对话的朗读练习层层深入,在有梯度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读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分明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晓畅直至内化、提高,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

  一、读有目的,注重实效

  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但学生的读绝对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呆读,学生的每一遍阅读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这样的阅读才会有质量,才能有效果。我在学生每一遍读前都清晰地提出读的要求,首先,以“跟踪”一词为切入点,提出的要求是“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三次出现‘跟踪’一词的句子。” 这是对初读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全文建立整体印象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提出边默读边批注的要求,有利于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紧接着进行深入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在第一次人物对话的朗读训练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台风和卫星斗智斗勇的全过程。”这一次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顺对话,老师提的要求指向性强,学生一听就明白。检查初读效果时,我再对照评价指导,易于落实。学生再读对话,教师要求学生“关注提示语,练习朗读。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请通过你的朗读把它们的作用表现出来。”第三次朗读训练,去掉提示语,直接展示四个回合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练读,看谁的朗读能让老师回想起文中的重点提示语。” 第四次朗读训练,再次出现对话描写,重点标出几个语气助词。要求“注意读出不同语气助词的感觉,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进入角色,为下一步变朗读为说话做准备。第五次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脱离屏幕上的对话内容提示,将朗读转变为对话。”读的要求虽然一次比一次高,但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每次提出要求的表述形象具体,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的朗读也水到渠成。

  学习如登山,如果把为教学“爬坡”所做的铺垫称之为“绿叶”的话,梯度的呈现就是盛放在课堂上的绚丽花朵,使课堂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生长的美,一种不断向上的美。

  二、读得充分,读得巧妙

  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情感,读出收获,教师一定要把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整堂课教师安排学生16次朗读、6遍学生自主读和1次默读,通过23次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与文本对话,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感悟随着一次次有质量的阅读已了然于胸。

  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还要有技巧地读,才能读出文本的理解、文本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读的技巧指导,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再从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语、语气助词着手,巧妙地提升读的要求,使学生读出味道和感觉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里该停、哪里该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另外在读的过程中还通过及时有效的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不断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由学习上的“被牵引者”变成了愉悦的“自我发展主体”。

  纵观整堂课,扎扎实实的训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密度不大,但步步为营;训练点不多,但点点到位,不贪多求全,却注重实效。课已毕,但

  留给我的思考仍在继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 篇六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小学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它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它一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台风发现一颗气象卫星在紧紧地监视它,非常恼怒。第三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狂怒的台风妄想扑灭气象卫星、甩掉气象卫星却连遭失败,最后又想摧毁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说明了气象卫星的特点与作用。

  在仔细研读了教材后,我认为应该抓住台风的“怒”和卫星的“笑”。让学生理解台风虽然看似蛮横,但他在看似弱小的卫星面前却是那么地软弱无力。因此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并且仔细思考:台风在卫星的紧紧跟踪下,有什么表现?卫星又是怎样面对的呢?学生在认真思考下,都找到了描写台风的句子。A说:“台风在卫星的紧紧跟踪下,它变的很狂暴,我是从“巨兽”这个词语感受到的,因为野兽对我们来说是很可怕的,它还加了一个“巨”字,说明台风已经愤怒到了极点。”B说:“老师,我给A补充,我也知道台风很生气,我是从‘暴跳如雷’这个词语感受到的,它生气的已经不能控制自己了。C说:“老师,我也知道台风很生气,我从‘狂怒’和‘猛扑’这两个词语知道的,它生气的要扑向卫星,想要把卫星消灭。”“老师,我还知道台风很自大,我是从‘鱼儿见我……嘿嘿……’中知道的。因为它认为连船那么大的东西见了它都要躲避,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卫星呢,所以觉得它很自大。”在让学生感受到台风的“怒”后,我让学生找找描写卫星的句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卫星的巨大魅力。D说:“老师,我知道卫星一点都不怕台风我是从“想甩掉我?没门儿”这句话知道的“”没门儿说明了台风想甩掉卫星,想都别想。”“老师我觉得卫星一点都不怕台风,我是从“嘲笑”这个词语知道的,卫星很看不起台风,所以它要嘲笑台风。“我从‘自豪’这个词语中能感受到卫星很为它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老师,我觉得卫星很负责任,我是从又紧紧地跟踪着,监视着知道的,紧紧说明了卫星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台风的跟踪。”

  …………

  学生们完全投入到课堂中了。在快要结束时,我再一次让学生读读课文,找找描写台风的句子多还是卫星的句子多。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都说是描写台风的句子多。那么课文到底是描写台风还是卫星呢?我让他们仔细思考。他们都说是写卫星的。那么课文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台风,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顿时,教室里没有了声音。写台风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再一次引导着,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考虑。

  思考、交流过后,学生都明白了“反面衬托”这种写作手法。写台风是为了衬托卫星。

  课堂,因为有学生,而快乐着。

《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学反思【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