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初一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实际运用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初一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初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初一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语文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教学环境和氛围。初一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初一语文教学反思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