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一
在进行化学课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发现在课堂上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导致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不够,甚至出现了一些学习困难的情况。
其次,我也发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时候我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这导致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范围缺乏清晰的认识,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改进和调整。首先,我会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和实践,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我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课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让化学课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化学课的教学不足之处。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去我过于注重传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这导致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范围缺乏清晰的认识,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其次,我也发现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去我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导致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不够,甚至出现了一些学习困难的情况。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和实践,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对化学课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让化学课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三
9月26日,按照学校教学计划,高三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进行了高三复习课展示。化学学科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进行了《原子结构》一节的展示,经过授课和组内评价,我特作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方面:
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20xx、20xx年的考试纲要和教学大纲对本章知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借此帮助学生认识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的。
其次,根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和学生特点,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双基”的落实、典型高考点的理解。通过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回忆相关的内容:原子的构成、原子的表达、相关粒子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原子质量、相对原子量、相对平均原子量、相对分子量、同位素与核素的关系。
第三,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历年本部分高考题和课后习题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运用和熟悉考试题类型。
第四,适当的附以习题进行巩固联系。
二、本节课的优点:
能够紧密贴近考试大纲和高考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抓基础为主,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复习内容比较全面,学生掌握较好,课后反馈良好。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知识容量大。教师的语言表达合理,教态自然。
三、存在的不足: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
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高三阶段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
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五
我们在一起开教研会,谈论最多的大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难教”。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讲少了学生“啥也不知道”,讲多了学生“消化不了”,而高考以后如何考还一无所知。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讲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时,按教材内容在其中一个班我按照下列程序开展教学:①离子反应的定义;②离子反应的条件;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一节课下来,我感觉“真顺畅”,学生也说“好学、简单”。第二天上课再让学生写几个离子方程式却让我目瞪口呆,怎么办呢?再小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吧!这样效果好多了,还真体会到了“爽”。说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着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去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愿望各不一样,这就是教学的难处。但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反思,本文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必修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自主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他能主动的找教师、找同学帮助,上网、查资料,他会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例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教学,我把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过探究:什么是化学变化?在很平坦的台阶上使学生明确了“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时就有学生在下面议论:①离子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吗?②只有三种条件下才能发生离子反应吗?我很高兴地捕捉到了学生的疑惑,并由此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还是来看《离子反应》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教学,通过离子反应的条件学生很快地写出了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②KOH溶液和H2SO4溶液③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④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随之我让学生讨论:①比较反应②和④离子方程式,并由此举例说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差异。②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略),并由此讨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步骤)。学生在讨论中说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虽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们能理解的,在一定时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经过教师的点拨他们会豁然开朗,你想这样的教学比说教不更有用吗?我在“情景导学式”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强调“实践与讨论”,使归纳和总结赋予了活力。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可能一处即蹴,并且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伤心”,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说教”他(她)又听了多少?而尝试着鼓励他(她)动起来,从学习习惯让他变起来,终有一天会有突变。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将难于理解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触及的表演。如“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揭示,通过学生角色表演或者教师“相声”式的讲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自身融入其中,可有效地解决发展学生自学能力中的障碍,将学习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源泉。
三、教学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教学后写“教学后记”及时记录教学后的体会,或者及时修改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教学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修正教学策略的必由之路。一节课下来想想有效果吗?你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还是探究,是将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吗?自我感觉好吗?自主学习安排了多少时间,学生得到充分的参与吗? 我们有多少问题需要反思,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指导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观念上转变到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境界了吗?
1.教学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忽略教学的结论,很难想象一节课后你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化学知识,他(她)却一无所知;如果学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却写不出化学方程式,那是什么境况!
教学中要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要不要规范和传统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怎样的基础。新课程要求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它的界定在于它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础,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要么只要过程忽视结果,应强调“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辨证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双基”的学习过程的,是在基础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的。
教学应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真正的教学应该将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应改变教育观念,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形式的多种组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相长”源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词汇在教育界的使用率可谓频繁,反观过去的教学我们真正做到了多少。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也争论了许多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为主体。教的活动中,教师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主体,强调教的本质即是引导;学的活动中,学生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的主体。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活动;二是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方式,自己掌握活动进程;三是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之更具目的性、科学性,更有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化学课教学反思 篇六
《酸的化学性质》反思
对于本节课,我在教学方法和观念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现就目标、评价、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如下反思。
一、学习目标要紧扣课标、教参和教材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必须依据课标,同时也要深刻挖掘教参和教材,发现隐含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的结论,不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课后发现我在这节课中讲的多,某些环节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不够,整堂课气氛就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体现。如果多找几组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结果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评价方式多样
首先,评价任务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组间互评、师生评价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推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了解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在订正方程式时,我欠缺的是学生互评,应该让学生找出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我说而学生听。
其次,教师的评价只能对部分学生,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了解,所以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对不足能进行及时弥补。
通过这次讲课,我收获很大。目标、评价、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是舵,评价是帆,教学是船,三者结合起来,船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制定更合适的学习目标,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次的价值,寻找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