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9-08-03 02:34: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囚歌》教学设计 篇一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囚歌》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套针对《囚歌》的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课堂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选择播放与《囚歌》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到学习状态。

其次,教师可以进行精读教学。《囚歌》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语言精妙,情节曲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精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接着,教师可以进行讨论和互动环节。在讨论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互动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或者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作品的魅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写作文、朗诵、绘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对《囚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囚歌》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导入、精读、讨论、互动和评价等环节,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培养。

《囚歌》教学设计 篇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囚歌》教学方案,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套针对《囚歌》的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选择一个与《囚歌》相关的情境,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或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投入。通过情境导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其次,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囚歌》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价值。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哲学思想、心理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接着,教师可以进行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囚歌》是一部充满悲情和悲壮气息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影视、绘画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感悟。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教师可以进行实践与创新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引入实践性评价和创新性评价,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或者创新作品展示对《囚歌》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囚歌》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情境导入、跨学科设计、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实践与创新评价等环节,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培养。

《囚歌》教学设计 篇三

  一、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二、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设,这种建设要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中存在。所以本课教学应当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板书:“囚歌”)请学生读课题。观察“囚”的写法,从字面看“囚”该怎么解释?交流对“囚歌”的理解。

  (二)回顾历史,了解叶挺

  1.回顾历史: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狱,经受着敌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斗争着。(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了解叶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叶挺的资料。(在交流汇报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文,感受叶挺的革命气节。

  2.小组读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诗中“人”、“狗”、“门”、“洞”、“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

  ②作者用什么手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对比)

  3.指名朗读课文,小组竞赛朗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品格,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细读诗歌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2.学生提问,筛选出中心提问:叶挺想要的“自由”和敌人给予的“自由”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区别?

  3.小组阅读诗歌,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两种“自由”的区别。

  4.小组交流汇报。

  叶挺的自由: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做革命者、真正的人的自由。

  敌人给予的自由: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出卖战友,做他们的“走狗”的自由。

  (诗歌充满了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凭借分析讲解会使其中饱含的情感大打折扣,所以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讨论,会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5.想像叶挺当时在怎样的心情下写成这首诗的?(学生交流)让我们带着对叶挺的敬佩之情来朗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战争的岁月里,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坚贞不屈,追求革命理想,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收集革命诗歌,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

  五、教后反思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另外,我将本课的课外延伸设计为收集革命诗歌,将阅读面局限于诗歌,这样处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又补充了革命故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认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从而获得较为丰满的认识。原来设计的第四环节的“默读诗歌,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但问题的提出显得随意了,与诗歌的学习氛围冲突,所以修改为“独立默读诗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这样学生在默读中与文本对话,质疑,再到提问,过渡得会自然一些,避免了随意性大的缺憾。

《囚歌》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CAI课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五)总结全诗

  1.坚贞不屈,宁死也不丧失革命气节,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本单元主题“尊严”,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感受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件出示:叶挺将军画像)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叶挺将军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坚贞不屈啊!让我们看着叶挺的画像,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就好像你是叶挺将军,正在监狱里吟诵这首诗《囚歌》一样!比比看,谁能将叶挺将军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出卖革命的气概背诵出来!(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让学生面对叶挺将军的画像进行有感情地背诵,使学生进入情景,仿佛自己就是叶挺,在狱中吟诵着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课堂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囚歌》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

  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

  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1)“人”和“狗”各指什么?(作者把叛徒比作狗)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5)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面对威逼)

  2、学习第二节。

  (1)轻声读第二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2)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3)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4)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6)“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7)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8)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3、自学第3节。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反动统治崩溃的一天。)

  ③“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④“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八、教学反思

  1、本诗内涵较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时,讲述较多,就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讲得太多太深。

  2、革命者捍卫信仰的尊严,学生体会时不如捍卫国家民族人格的尊严更可感。

《囚歌》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囚歌》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