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圆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重要的概念。通过本篇文章,我将分享一个围绕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的定义和性质。
2.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圆的相关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3. 启发学生思考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物体,如钟表、球等,引导学生讨论圆的特点和常见应用。
2. 讲解:简要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圆的定义、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等。
3.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4.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圆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相关案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相关概念和公式,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拓展部分的内容,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本篇文章,我将分享另一个围绕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应用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准确描述圆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发现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如正方形、矩形等。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圆的特点和常见应用。
2. 讲解:系统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比较:让学生比较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异同,引导他们发现圆的独特之处。
4. 探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5. 拓展:让学生思考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建筑、工程等,展示相关案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描述圆的特点,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比较和拓展部分的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的应用领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
学具准备:
圆规、纸片、剪刀、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找圆,导入新课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师: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操作、探究,自主认识圆的特征
1.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
师:平时,你们是怎么画圆的啊?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啊?为什么?
师:大家都觉得用圆规画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圆规来画圆啊?请大家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请教无声的老师,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示范边说步骤。(显示画圆的步骤)指出在画圆时的注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2.把自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
师:拿出你的圆,对折一下,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老师在黑板上表示出圆心,让学生标出自己圆上的圆心。
3.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如果我们在圆上任意取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边说边在圆上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示出半径,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表示。
指点怎样量圆的半径的长度。
师:在这个圆上,你能画出几条半径来?他们的长度怎样。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可以同桌、小组之间探讨。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4.我们再把圆拿出来,看看上面还有什么奥秘。
我们在折圆时,每条折痕都通过什么?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谁来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折痕?
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请你在你的圆上画出你这个圆的直径。一人板演,说说直径是怎么来的。
我们怎样测量它的长度呢?
我们找出了圆的直径,它是否和半径一样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你们自己按我们研究半径的方法研究直径。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展示讲评,说说怎样想的。
6.学到这里,你对圆还想说什么吗?
可先让学生在同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再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演示半径直径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1.口答“练习二十四”第1、2题。在其中讲解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2.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
说说你的理由。
为什么不设计成其他形状?
四、学生自己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教后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这就成了我们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以后进行教学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感知圆,形成圆的初步认识,画圆就顺理成章,而且比较多种方法认识到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尊重学生,也更富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单靠学生讨论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和讲解。因此在介绍圆各部分名称时,由老师带领着认识,当然也是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潜在的意识,这时,老师只用稍微点拨一下,老师所要的内容学生就脱口而出。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还需改进的地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的安排上也不是很好。还有,漠视了数学本身的文化背景,漠视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文背景。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出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1、认识圆
(1) 你会用你带来的物品画圆吗?动手画圆, 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2)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学生再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教师板书:圆心。
2、探索半径和直径
(1) 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名称。
(2) 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 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画圆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2)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3)电脑出示同心圆,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4)出示不同位置的等圆,请同学观察:圆心变了,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a基本练习
(1)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2)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c、直径
b、提高练习找出圆心和直径(p58的3题)
c、拓展练习讨论生活实际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56—58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学会使用圆规,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4、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片。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圆片。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
同学们喜欢骑自行车吗?(喜欢)那么你们一定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出示图片)
为什么车轮设计成圆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学了今天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师:除了车轮是圆形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2)学生举例。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
(4)师:同学们我们不仅用圆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将圆的一些特征巧妙的用于生活。
(三)操作探究,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
1、折一折,认识圆心。
(1)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圆形图片,对折后打开,换个方向后再对折打开,看有几条折痕,相交吗?再折几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圆的中心)
(2)教师揭示: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ο”表示。
(3)课件演示后,学生自己在圆上标出圆心。
2、连一连,认识半径、直径
(1)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γ”表示。
(2)课件演示。
(3)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4)教师解释圆上、圆内、圆外
(5)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标出。
(6)想一想: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测量认识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7)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8)课件演示
(9)学生互相指一指直径,并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
(10)想一想: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实际测量认识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比一比,掌握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直径的特征,那么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己先动手测量、比较,然后小组探讨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一:我们通过测量发现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小组二:我们把直径对折过去发现刚好是两个半径的长度,所以认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4)教师归纳小结: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四)动手操作,掌握圆的画法
1、认识圆规,教师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3、学生用圆规画圆,指名学生演示画圆,并让学生边演示边归纳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4、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完后同桌互相检验。
5、按要求画圆,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画3个同心圆,3个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圆)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归纳: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设计意图:老师先示范画圆接着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同时让学生反复画圆之后,结合画圆的过程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便于学生深化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
六、实践应用,深化知识
(1)、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3、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5厘米的圆大。( )
4、圆的半径是射线。 ( )
5、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回放上课时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动画,谁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3)、下面投球比赛中,那种游戏方式最公平?
队列3
队列2
队列1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七、总结新知 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象圆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来认识它,理解它,应用它。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过自己的实践,一定会探索出大自然中的更多奥妙。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 心 0 在同圆内:
半 径 r r=d/2 或
直 径 d d=2r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