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角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会继续深入学习角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小学阶段就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将针对小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用角度来描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角: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角,如门的开合角、相邻房间之间的夹角等,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端点组成的图形。
2. 角的度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角的度量单位“度”,并学会用度数来描述角的大小。
3. 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等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角。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感知和理解角的概念。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加深对角度的认识。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角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简单明了地介绍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测量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度量单位“度”。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角度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概念,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几何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角是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小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进行教学设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准确用度量单位“度”来描述角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几何学科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角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角,如门的开合角、书桌腿与地面的夹角等,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端点组成的图形。
2. 角的度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度量工具如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并学会用度数来描述角。
3. 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等不同类型的角,让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角。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理解角的概念。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尺子、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加深对角度的认识。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案例: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度探究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并用所学知识来描述和分类这些角。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角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概念,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为将来更深入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篇三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 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 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
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变小了。
(五)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六)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七)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三、巩固拓展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三个为什么不是角?
生: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们一面小红旗。(伴随着音乐升起第一面小红旗)
2.师:哪组同学愿意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二面红旗)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三面红旗)
师:在这位同学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山顶,登高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有蓝天、白云、远处的山水、近处高大的树木(边随音乐说,边出现画面,最后停留在交叉的树木上)。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2.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