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浙江潮》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浙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了解浙江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基本信息。此外,可以播放一些浙江潮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浙江的独特魅力。
在阅读课文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浙江的美丽?”“你觉得浙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哪个更吸引你?”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和写作题目,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浙江潮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表演浙江潮中的一段内容,或者通过手工制作来展示对浙江的理解和想法。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浙江潮》这篇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的兴趣,为他们的学习之路增添一份色彩和乐趣。
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 篇二
《浙江潮》这篇课文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呢?以下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思路。
首先,可以通过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播放一段浙江潮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浙江的独特风情。接着,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浙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了解浙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在阅读课文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浙江的美丽?”“你觉得浙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哪个更吸引你?”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和写作题目,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浙江潮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表演浙江潮中的一段内容,或者通过手工制作来展示对浙江的理解和想法。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浙江潮》这篇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的兴趣,为他们的学习之路增添一份色彩和乐趣。
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 篇三
课文浙江潮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唯一。)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极,极致的、顶级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种资源在语文课上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所以在考虑运用时一定要明确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板书: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