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精简6篇】

时间:2015-01-08 05:13: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在中小学历史课程中,学生学习《大禹治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传世经典,大禹治水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气,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大禹治水》教学,成为每位历史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结合动画、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大禹治水》的核心思想,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如实地考察、课外阅读、写作作业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设计一堂优秀的《大禹治水》教学需要教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在中小学历史课程中,《大禹治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对中国古代治水技术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大禹治水》教学,成为每位历史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实地考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水利工程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大禹治水》的伟大成就,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大禹治水》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制作展板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大禹治水》的治水原理和技术手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活动,如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科技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灵活组织跨学科团队,促进学生在跨学科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设计一堂优秀的《大禹治水》教学需要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重点:

  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 ) ( ) ( ) 久( ) ( ) ( )

  理( ) ( ) ( ) 伟( ) ( ) ( )

  二、教学生字。

  1、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十画是( )

  姓:有( )画,第三画是( )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3、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5、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板书: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无畏

  智慧

  无私

  (代代相传)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阅读有独特的体验,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已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检测,回顾内容。

  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洪水滚滚而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于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勤劳智慧的人民就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学习这篇关于治水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2、在昨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检测认读。)

  3、请同学们仔细回忆这个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

  4、谁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啊,正是因为这样,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检测,同时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想一想,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画出有感受的词或者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读一读你画出的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机点拨引导如下:

  (1)治理洪水。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

  B、启发引导: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走进现场(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指导朗读。

  C、总结:是啊,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悲惨,凄惨,可怜,生不如死,水深火热

  是大禹让人们结束了这种……的生活状况,是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宁,欣欣向荣。在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铺垫。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才能进而体会大禹治水的伟大无私与功德无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朗读、想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们生活的悲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不怕困难。

  A、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还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着棍子”等词语感受禹治水的艰难与不易。)

  B、创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间,爬山涉水,所到之处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会经受哪些磨难和痛苦呢?试着说一说:

  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当他渴了,_______________,当他饿了,_______________,当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治水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D、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他的这种精神。(生生评价,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直接与课文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创设情境,通过说话练习,将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对大禹行为的叙述与歌颂,内化情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阅读——想象——表达——朗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情感体验的激发,还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三过家门而不入。

  A、生交流。师相机补充:

  三十岁结婚:古人一般结婚比较早,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女子则在15岁左右。三十岁结婚,在古代来说,已经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你从这些词语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C、大禹治水共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长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就连他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路过门口,妻子正生下了儿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却硬是狠了狠心,没有进去;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啊,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虽然感人,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很远。在这里,通过古人结婚时间的介绍、故事情境的创设、数字的品味可以使学生对大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副词填空”练习,不仅仅关注内容,体会情感,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效果,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

  (4)讲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怕困难和勇于付出,还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他和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父亲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变堵为疏”,通过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来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决心。

  既然课文主要写大禹治水,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写禹的父亲治水?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小结: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两代人的的意愿,也体现了两代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大家都会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决心与智慧。课文中对大禹父亲做法的描写其实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对这两段内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叹服!】

  四、深入探究,升华感情。

  1、故事学到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加点)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2、是啊,这一个“大”字饱含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你的心中又升腾起了对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谢,敬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通过走进语言文字,品读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归整体,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大”字,感受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化体验。】

  五、拓展练习,总结结课。

  1、欣赏纪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课件出示雕塑、画像等),人们为他塑像,为他建庙,写诗,做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感谢这位伟大的英雄。书上这幅插图就是后人为他做的画。

  2、初识“思维导图”,练笔: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炼成关键词按照一定的思路板书在了黑板上,这就是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课文思路,抓住文章重点,不断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使用。

  下面再让我们参考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些关键词会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大禹。

  3、交流分享,评价提升。

  4、总结结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在这里,展示有关他的雕塑、画作、诗歌,可以透过人们对他的歌颂与纪念,从另一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及对人们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写下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梳理课文内容,在以后的预习中尝试运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写话,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将大禹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心目之中。】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努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文本内容,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本课教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词语搭架,学习概括。

  作为第二课时,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检测词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四组出示,检测结束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你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此举真可谓“一石二鸟”,不但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而且进行了一次很有效的概括训练。为了降低“概括”的坡度,借“检测字词”这一拐棍,有效地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迈上“用精简的语言来概括”的台阶。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感受大禹治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加深对治水困难的感受,进而指导朗读。其次,抓住描写治水过程的几个动词,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达到有感情朗读。

  3、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语言渲染,激发想象,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感受人物形象。本课教学中,在想象洪水的肆虐与无情时,在感受大禹遇到的困难与坚信时,在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纠结与决绝时,我都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与体验,将抽象的毫无感情色彩的文字幻化为活生生的生活场面,诱发情感的形成与生发,使学生真正“动情”,进而“情动辞发”,达到指导朗读的最终目的。

  4、品味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任何一篇课文,都只是学习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蓝本。本课教学中,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我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贯穿始终。紧紧抓住课文关键词语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品读与感悟能力;体会副词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关注“怎么写”;多次创设情境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与缺憾:

  1、研读教材、挖掘教学资源还不够。如果能够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大禹治水的起始位置及沿途地理环境特点,对于体会人物形象会有推波助澜之效。

  2、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需要我仔细研究和学习。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多样,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提升的方向。

《大禹治水》优秀教学设计【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