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最新6篇)

时间:2012-07-07 09:33: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趣味性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以下是我设计的一堂课教学方案:

一、导入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会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这堂课,比如“你知道什么是弹簧常数吗?它是如何影响弹簧的弹性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二、概念讲解

在引入了弹簧常数的概念后,我会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解释弹簧的弹性原理,让他们对弹簧的工作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实验环节

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他们通过测量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来进一步理解弹力的概念。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

在实验完成后,我会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弹簧常数与弹簧弹性的关系。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弹力的概念。

五、拓展延伸

最后,我会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弹力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在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弹力这一物理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生动的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以下是我设计的另一堂课教学方案:

一、引入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在课堂上播放一个有关弹簧的视频,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视频的展示,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弹簧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操作实验

在学生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弹簧的振动频率来探究弹力的特性。学生可以在实验中亲自操作,感受弹簧的弹性和振动过程。

三、示范演示

接下来,我将进行一个示范演示,展示如何利用弹簧的弹性力进行简单的机械工作,比如利用弹簧做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通过示范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弹力的应用。

四、小组合作

在示范演示后,我将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设计一个利用弹簧原理的实验或小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总结反思

最后,我将邀请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动示范更加深入地理解弹力这一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实践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习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x——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课本56页问题与练习2、3、4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篇五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设计思想】

  针对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其实,对于学生,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设置了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全课设计了12个演示实验供学生观察与研究;全课以“方法”为根茎,知识为枝叶,板书设计亦突出“方法”的脉络,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点评: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1)提倡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2)重视过程体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具体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的高度开放性既重视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各种实验方案,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思维。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对问题的讨论,还是设计制作,都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发挥的余地,实验室提供的器材也有许多可以互相替代的,并且允许学生自己寻找材料,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

  (4)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与交流。一般教师在布置此类任务时,都对后果不抱太大的希望,往往流于一种仅是说说的口头形式。本教学设计中,特别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评估和交流活动,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激励学生健康热情的科学情感;二是可以在设计与制作的原理方法的知识层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