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电影《画风》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启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不同画风的影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教学上的反思。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即创造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画风》中,画家接触到不同的画风后,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给予学生多样的启发和影响,让他们在接触不同的知识和文化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其次,电影中的画家在寻找自己风格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坚持和毅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期望学生一蹴而就地培养出创造力,而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从而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电影中的画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画风,也意味着他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实现。
总之,电影《画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和价值引导。只有在给予学生多样的启发和影响,坚持不懈地培养创造力,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画风》的教学反思 篇二
电影《画风》带给我们的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实现自我实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在电影中,画家在接触不同的画风后,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同样地,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给予学生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毅力。电影中的画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画风。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和创新,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我们要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电影中,画家找到了自己的画风,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样地,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实现自我实现。
总之,电影《画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和价值引导。只有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引导他们不断探索和尝试,传递正能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愿我们的教学如画家一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画风,实现自我实现。
《画风》的教学反思 篇三
《画风》的教学反思
《画风》是北京市21世纪实验教材第四册中的讲读课文。这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朵白云在天上飘;画一棵翩翩起舞的柳树;画一只白帆鼓鼓的木船。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本身就体现了其思维的创新。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本身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所学内容倍感亲切,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最爱猜谜语了,我这有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教师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老师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教师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李勇的画
1、师:李勇怎样画风的?指名读句子(手势)
2、师:你看到风了吗?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看见白云在飘就知道是风来了。(你看李勇观察得多仔细呀!只画了朵白云,就让我们感受到风了。)再读读。
◇吴优的画
1、吴优怎样画的风?你从吴优的画上感受到风了吗?
2、自己再读读,闭上眼睛想象。
3、师:风来了——“嫩绿的柳枝被风吹得弯弯的,就像在翩翩起舞。”
生:睁开眼睛,再读读!指名读。
◇赵亮的画
1、你们看!这就是他的画。出示:赵亮的画
2、师:这怎么能看出风呀?生:木船在大海上航行,白帆鼓鼓的。(“鼓鼓的”再读读)
3、师:赵亮也画出风了,他心里特别——?(自豪)那你们能读读吗?指名读。
4、生:当别人都画出风时,赵亮一声不吭,他没有模仿别人,而是动脑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以读代讲。通过读加深体验,感受白云在飘、柳枝翩翩起舞和鼓鼓的白帆,都是风吹的,向学生渗透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三、抓住契机,说话练习
新大纲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选择地启发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自由联想,并模仿课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刚刚学完课文,急着说出自己想法的.时机,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口语交际训练:
师:如果让你也来画风,你会怎样画?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师:我想在你的脑子里也画出风了,现在就快把你画的风讲给小组里的同学们听吧!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法精彩纷呈。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勤动脑筋的好习惯,并鼓励学生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请同学们再把自己脑子里的这幅画面画在纸上满足他们的愿望。
四、分类学习,发散识字
分类学习汉字,就是把记忆方法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学习。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同时也节省了课堂时间,也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抓住规律,提高识字能力。设计本课时,教师从本课的9个生字中挑出“李”、“赵”、“吴”三个姓氏先来学习。
师:××,你和李勇都姓李,你能教大家记住你的姓吗?
生:“李”——木子——李
师:你们听过这样记吗?
我姓“李”——木子——李
师:这两个小朋友的姓也能这么记吗?
生:口天——“吴”走×——“赵”
师:我姓“孟”,上面一个子,下面一个皿自底。
我可以向人家介绍:我姓孟,子——皿——孟。
你姓什么?(问几个同学)
你想让大家也记住你的姓吗?赶快用水彩笔把它写在方格里,再和同学说说怎样记?
生:(汇报)我姓*……
这样,根据教材特点,分类学习生字,并利用顺口溜记字型,学生又学会了一种记字方法。随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氏,使学生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识字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分析课文时,以读代讲,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自主发现,逐渐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