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4-05-04 02:23: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篇一

在生物学教学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以及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以下是我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

3.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4.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基因的定义和功能。

2.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随机分配、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4. 基因突变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2. 实验演示: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基因传递的理解。

3. 讨论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互动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4. 实验演示: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规律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基因传递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检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能力。

3. 小测验:设计简单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篇二

在生物学教学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话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探索基因的奥秘,理解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以下是我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4. 能够运用遗传规律解释生物现象。

二、教学内容:

1.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随机分配、基因重组。

4. 基因突变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讨论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促进思维碰撞,加深理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基因传递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视频引入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理论讲解: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等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实验,观察结果,加深理解。

4. 讨论分享: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遗传规律的应用。

五、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检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检测对基因传递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将在探索基因传递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篇三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 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

  (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

  提出问题,引入主题。表演小品,欣赏小品,思考问题,带着疑惑进行新课学习。创设有趣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质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一)染色体与DNA

  1、展示图片: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2、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2

  3、制作染色体模型

  4、鼓励学生总结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关系

  (二)基因

  指导学生在自制模型上标出基因的位置

  (三)基因、DNA和染色体

  引导学生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回忆旧知:细胞结构

  观察、思考

  组装模型:长条带和短条带代表DNA;乒乓球代表蛋白质;用双面胶带黏贴条带和乒乓球,代表染色体。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在纸带上涂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基因。

  绘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班内展示,师生、生生之间互评、补充。

  通过产生疑问、自主阅读、制作模型、标注基因、绘图等环节,最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存在规律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图1

  2、展示: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归纳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并以此类推生物体细胞中DNA和基因的特点。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一)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学生填写32页图7-13

  2、布置自学内容:31页第2、3自然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解释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规律。

  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展示评价,相互补充。

  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

  组内交流后绘图,班内展示。

  利用自制模型模拟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过程。

  根据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类推出基因的传递规律,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四、承上启下提问:子代获得了父母的基因,就一定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性状?联系自身,做出猜想。承上启下,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做铺垫。本节小结提问:你有哪些收获和疑惑?思考、回答归纳总结,收获新知。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基因:

  DNA:

  染色体: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父亲 母亲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