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呐喊》这部作品时,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学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自序这一文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首先,我们将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中的情感表达。通过分析鲁迅对社会的呐喊和对人性的思考,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愤怒、绝望和悲悯。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以及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声音。
其次,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呐喊》自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通过比较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其他作家的创作风格,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呐喊》这部作品,也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激发对文学研究的兴趣。
最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呐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个人情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呐喊》中的呐喊精神,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呐喊》这部作品,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文学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呐喊》这部作品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表达。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分析《呐喊》自序中的文学手法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我们将以讲解的方式介绍《呐喊》自序的文学特点和意义。通过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风格和思想表达,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思考自序与整部作品的关系,以及自序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其次,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呐喊》自序中的主题和意义。通过深入解读自序中的文字和情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态度。这样的文本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可以就自序中的某个观点或情感表达发表看法,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下对《呐喊》自序的感悟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写作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呐喊》这部作品,感受到鲁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文学的世界中收获知识和感悟,成为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文学人才。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投影“两本小说,一座丰碑”并提问这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联对中的两本小
说和一座丰碑分别指什么?(明确:两部小说即《呐喊》、《彷徨》;丰碑即这部小说的意义:其中《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在文学史与现实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家想知道《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历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呐喊》自序。
2)投影鲁迅先生简介与《呐喊》中包含的一些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等。
3)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课文
a:圈画出生字生词;
b:找出鲁迅创作《呐喊》
自序的契机是什么?
明确:金心异(钱玄同)的来访。
①提问: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约稿。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一次对话所撞击出的火花足以载入史册,同时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家也于此诞生。
②找3位学生分角色朗读11~21自然段
提问:金心异来访时鲁迅正在干什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抄古碑(消极、沉默、寂寞)
提问:鲁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
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军阀割据、生灵涂炭,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伺机瓜分中国,而鲁迅作为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文弱书生在强权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提问:金心异约稿成功了吗?
明确:成功了,金心异说服了鲁迅。
提问:在鲁迅与金心异那段堪称经典对话里面提到了几个颇为隐讳的字眼,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和“大嚷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象征了什么?
明确:(投影)铁屋子——黑暗的、禁锢极为严密的就中国
熟睡的人们——愚昧、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唤醒民众而发的呐喊
4)提问: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
明确:不是,金心异的来访只是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主要契机与动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主要原因还和那破灭的三个“梦”有关。
5)引导学生自读1~10自然段,找出鲁迅的三个“梦”。
一、洋务救国梦(在洋务救国梦之前鲁迅先是交待了自己家道的败落,然后写到父亲去世,注意:鲁迅在写父亲去世的时候用了“终于”一词,难道鲁迅盼望父亲去世吗?)
明确:终于本指经过漫长的等待而得到的结果,在这里是对父亲在经过了长期庸医治疗下对开方医生的一种反讽。
鲁迅在进入洋务学堂后,看到了许多四书五经上没有的新知识,在联系到父亲去世,于是有了“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
明确:这只是鲁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以及身边的一些事实的片面之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过是有一些黑心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庸医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恰好被鲁迅赶上)而已。
在这个时候鲁迅萌生了第二个梦。
二、学医救国梦(鲁迅学的是西医,由东京到仙台,这一段由于学生学过《藤野先生》可以略讲。对于鲁迅放弃学医的原因要着重提示一下)
伴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鲁迅回国,从而衍生了第三个梦。
三、文学救国梦(《新生》无疾而终,第三个梦破灭。重点讲述“不名一钱”这一个成语“名”占有,“不名一钱”即不占有一个钱。用实例与“不值一钱”区分。
6)三个梦连续破灭使得鲁迅陷入消极、沉默、颓废。由此可见金心异的来访意义非常。
7)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慰藉猛士
唤醒民众
【板书设计】
一、《呐喊》由来三个梦破灭——金心异来访
二、生活经历绍兴侍疾——南京求学——东京学医——北京蛰居
(看透世态)(抉择学医)(悲哀寂寞)(看到希望)
三、创作目的慰藉猛士唤醒民众
【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取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从事写作的原因、目的和将他的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在学生课外自读,对课文内容熟悉的机车上,就重点、难点做指导、点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一起回忆进入中学后已读过的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故乡》等。指出它们都出自《呐喊》,它收集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板书:“《呐喊》”,提问该词的本意。明确它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板书:“自序”,提问鲁迅取书名为呐喊的原因,导入课文。明确我们读完这篇鲁迅自己写的说明写书目的和经过的自序,就可以知其用意何在了。
二、理清全文的叙事线索。
投影:
“好梦”(青年时代的三个梦)——“寂寞”(梦境破灭后的沉默)——“呐喊”(沉默后的爆发)
三、分析课文要点。
本文叙事线索清晰,划分两大部分的界限很分明。以“S会馆”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
1、有重点地分析第一部分(1-10)节。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到“五四”前夕所走过的一段曲折的历程,着重说明写作《呐喊》的思想根源。
教师范读第1节。读后抓住词语“梦”“欢欣”“寂寞”“而”“偏”等。着重讲析第1节。指出其为全文总纲,是理解这篇序言的关键。
板书:“梦”,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第1节)
粗笔勾勒第(2-6)节框架。
板:书:第一个“梦”,到南京去学洋务,寻求别样的人们。(第2-3节)
第二个“梦”,到日本学医,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第4节)
第三个“梦”,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第5-6节)
第7-10节主要写作者梦后的寂寞及在寂寞中继续探索、追求。对此点到即可。后面讲写作手法时可适当展开。
2、有重点地分析第二部分(第11-篇末)。记叙《呐喊》的诞生和有关问题,着重说明创作《呐喊》的直接目的。
对11节,讲明S会馆里钞古碑,让生命“暗暗的消去”,反映了作者在“冰冷”的环境中求索,为日后的呐喊作准备。景物描写待讲写作方法时展开。
齐读与金心异谈话的段落。读后指出老朋友金心异的来访,关于打破铁屋子的谈话,是鲁迅生活、思维的一个新的起点。
抓住“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等词语的比喻意义重点讲析此部分内容。指出“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中国、旧社会;“熟睡的人们”比喻当时“愚弱的国民”;“大嚷……”“受无可挽救的……”比喻宣传的力量使一些较为清醒的人提高觉悟,使他们认识到黑暗的浓重,处境的险恶,如果这样做的话,无异于使他们身受的苦痛比许多“从昏睡入死灭”的愚弱者厉害得多。
上面的比喻,表明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我的确信”,是指着眼于眼前铁屋子的“无窗户而万难破毁”而言。旧的统治势力和观念力量还很强大,而人民又正“熟睡”(愚昧落后)。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旧“好梦”破灭的教训。对金心异所言“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是同意的。可见,鲁迅当时对于推翻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希望在于将来”。正因为如此,他终于答应金替《新青年》写稿,写出了第一篇《狂人日记》,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
教师范读“在我自己……”到篇末,重点讲析:
《呐喊》的动机和目的:(1)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
(2)“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的方法和原则:(1)“听将令”。
(2)“不主张消极”。
(3)不使青年“寂寞”。
四、课文总结
提问:1、鲁迅的这篇《自序》主要叙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
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
2、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两大两大特点?
(1)、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附表如下)
时间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1898-1897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1898-1902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1904-1906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1907-1909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1912-1917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思,思索追寻
1918-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2)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阅读《呐喊》中未读过的篇目,写一篇读书笔记。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难点: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在叙述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联系?
2、作者有没有发议论?如果有,哪些是议论?
3、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
词语注释:
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P148注⑥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P149注③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P148注⑤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P150注②
久违:好久没见。P150注③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占有。P151注③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P154注③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解题: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篇《自序》。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法。娓娓而谈,侃侃有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
"自序"指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文。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层(1自然段)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即全文的"文眼"。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革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喊》的缘由。
第二层(2─10自然段)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着重叙述弃医从文的经过,具体说明"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选用典型事例)
1、绍兴父亲患病: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医的种子。(选用典型事例)
2、南京求学: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选用《全体新论》《化学卫生论》等课程)
3、仙台学医: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
4、东京治文: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选用《新生》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的镜头──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按照鲁迅当时的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动。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新的生命"的诞生的希望。结果,《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梦"又一次遭到破灭,使鲁迅感到寂寞痛苦。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痛苦的经验,促使他严格地解剖自己,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
作者为什么具体叙述他当时那种寂寞悲哀的心情?
因为他当时的心情,与后来《呐喊》的创作密切有关。后来《呐喊》所反映的许多重大问题:旧社会的积弊、国民性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教训等,几乎都在这种"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这是好"梦"破灭与勇猛战斗之间的过渡,是爆发前蓄积力量的沉默,正是《呐喊》创作的重要酝酿准备。着重记叙当时的心情,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呐喊》产生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点、创作态度。
第一层(11─17自然段)创作小说的动机。
5、北京S会馆抄古碑: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寂寞、苦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
6、北京朋友索稿:详写寓意深刻的关于"铁屋子"的对话,生动反映了十月革命给鲁迅以"新世纪的曙光",认识到唤起民众,就能毁坏铁屋子,从此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这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
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敇抉择学医,敇治病救人;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梦",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第二层(18─20自然段)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对小说能成集的心情和小说集《呐喊》的命名。
创作是为慰藉猛士而发出呐喊,当然须听将令,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
先交代一下从寂寞到呐喊的变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说,年青时候经历了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已处于寂寞之中。在寂寞之中开始动笔,为什么"仍不免呐喊几声"?就因为"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和悲哀"。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有前躯"。(不畏惧向前冲锋)
"听将令"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释,是指"那时革命的前躯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自选集〉自序》
"听将令"反映到现实里,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写出了积极的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呐喊》含义的两个方面:
1、为了惊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的呐喊;
2、为勇猛的革命前躯助威帮阵的呼喊。(出于鲁迅的谦虚)
小结:
一、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
作者抓住《呐喊》缘由这条线索,叙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好梦──寂寞──呐喊(叙事线索)
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夹叙夹议:
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敁侮蔑敋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敁走异路,逃敁异地敋";学洋务是"将灵魂敁卖敋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论:"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落在文章的结穴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然呼应。
三、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关于铁屋子的争论:
铁屋子: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示众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北京胡同》,大家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是为何写这篇文章的?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末》写作的序。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学习的课文《〈呐喊〉自序》也是一篇序,与前面所学的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所的,属于自序。
2.出示目标
学习本文,主要有三个目标。出示投影片。
3.学习过程
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大家说说看看,有没有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的意思。鲁迅先生是要为谁呼喊呢?课文中有没有答案?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
学生找出并读。(投影幻灯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问: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他是在给一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
提示:同学们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而写的,作者针对少数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明确:(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2)(出示幻灯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猛士”是指哪一类人?明确: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提问: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学生讨论。
提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明确:寂寞里。
提问:“寂寞”是什么意思?明确:孤独冷清。
提问: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
提问:“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文字一一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提问:好,我们刚才找出了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句子,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他为何感也到寂寞?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作者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继续提问: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提示:因为他自己曾经叫喊过,可最终怎样呢?明确:最终失败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之呐喊的、最后又遭失败的是什么事?
明确:创办《新生》杂志
提问:创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第5小节:所以我们的第一……)
明确:改变国民的精神。
提问: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明确:愚昧落后麻木。
提问:作者是如何产生这一想法的?
明确:在仙台学医时看到幻灯片:一大群围观日本人杀自己的同胞。
提问:我们再继续思考一下,鲁迅先生又是为何去学医的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总结:应该说,鲁迅先生当初选择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文,猛士们为何会寂寞?因为他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时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请同学看课文第18小节: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有人来赞成,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也许是感到寂寞了。
既然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提问: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
讨论明确:作者在金心异(钱玄同)的引导之下,思想发生了变化。金心异是怎样说服引导作者的?请同学们看课文19-21小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样看来,作者再次从事文学创作,完全是因为金心异的鼓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提示:作者是否真的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进一步提示学生阅读课文21、22、10三个小节。出示幻灯片。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教师总结: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完全因为金心异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
最后,我们再思考几个问题:作者年轻时做过哪些梦?
学生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学洋务改变命运
攻医学救国救已
治文艺改变精神
教师总结: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出示幻灯片。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下面,我们再来概括一下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从课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经历了哪几个过程?从年轻时的一个一个的好梦到梦破以后悲哀的寂寞,到最后的奋起呐喊。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