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与对比 篇一
在艺术创作中,衬托与对比是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主题或者表达作者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往往会利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来进行衬托和对比,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一幅风景画中,画家可能会利用对比色彩来突出主体,比如在一片绿树丛中,画家用红色的花朵来衬托,使花朵更加醒目。这种对比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还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主题更加突出。
此外,在摄影作品中,对比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比如在一张黑白照片中,如果有一处明暗对比明显的地方,会让照片更加生动有趣。对比的运用可以使照片更加有张力和节奏感,吸引观众的目光,让照片更加具有艺术感。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也是一个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事件的发展。比如在一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通过对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对比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引发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衬托与对比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和衬托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无论是在绘画、摄影还是文学作品中,对比都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艺术感。
衬托与对比 篇二
在生活中,衬托与对比也是常见的现象。人们常常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的优点或者与他人的不同。比如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会通过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对比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吸引他人的注意。
此外,在工作中,对比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比如在团队合作中,不同人员的不同能力和特点可以通过对比来发挥作用,让团队更加有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比来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使团队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在家庭中,衬托与对比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常常会通过对比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通过对比来引导孩子,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总的来说,衬托与对比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在社交、工作还是家庭中,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个人特点,激发团队活力,引导孩子成长。通过对比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衬托与对比 篇三
衬托与对比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
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 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
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对比是两者并重,并不是只突出其中一方。反衬,是以好的来让坏的显得更坏,或以坏的让好的显得更好。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