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为中心
也许是因为东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低调,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当柯勤飞教授透露说,作为国内纺织学学科排名占绝对首位的东华大学在国际上“三大检索”的论文数量比世界另外九所纺织类高校的总和还高时,还真让记者感到了惊讶,同时又迅速生起了由衷的佩服。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是从第二名飙升到第一名,东华大学大概用了八年时间。但柯勤飞教授却谦虚地说:“国外学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的地方,所以我们还得保持学习的态度。”
事实上,如果从著名实业家兼教育家张骞办学之初算起,东华大学的历史已经近百年了。不过,具有“务实、严谨”品质的东华大学,还是把1951年由14个院系合并而成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作为了建校之始,并将于2011年迎来建校60周年大庆。目前,由“中国纺织大学”改称为现在校名的东华大学已是一所多学科型的大学,不仅纺织学,包括材料、计算机、生物、环境、外语、管理等学科的建设,在国内都已具备了一流实力。值得一提的是,刚刚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那个由700多个白色小球组成、能够自由升降和变换造型的矩阵,实际上就是由东华大学研究成功的只有0.4个毫米一根根线。此外,东华大学材料学科的研究也应用到了飞机、导弹和“神六”、“神七”等军事和科技领域。
除了学科建设,让记者感兴趣的,还包括了东华大学的松江校区:2010年5月5日采访当天走在校园时,一下被壮阔校园和宏伟的各式建筑校所吸引住了。在松江大学城区域的七所大学里,东华大学是面积最大的。由于好几面都被湖面挡着,校园不需要围墙,从而更给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感觉。东华大学是从2005年进入松江校区的,全校12个学院中,除都市型的服装艺术学院、开设有MBA的经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部分和继续教育学院以外,其他学科均已经搬迁过来。
纺织材料学科非常强,其他学科照样有特色
采访伊始,作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导,目前从事着最前沿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研究的柯勤飞教授很自然地首先介绍了东华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纺织学。她说:“从学科来讲,国外像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也在从事纺织型材料的研究。从行业来说,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有的技术不去调整和跟上发展,只有淘汰。但从纺织产业来讲,一是现代的纺织要继续为面料服务,中国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二就个现在大家都提倡低碳、环保,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更需要高层次人才。纺织里的非制造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需要的是懂技术、有好的创新思维的人。”她以经济学家郎咸平的“6+1”理论形容说,除了制造这个“1”以外,大量的人才其实是在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设计、营销环节的“6”里面,而且,“这种人才不是一般性的,而是需要思维活跃、沟通较强、能够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想法的人,这恰恰需要我们从研究生层面来培养。”在东华大学每年发布的“就业白皮书”中,这几年来就业最好的,就是纺织学科培养的各类人才。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依靠学科建设的。在柯勤飞教授看来,“研究生教育跟学科密不可分,没有学科,就没有什么研究生教育”,所以,她说,“东华大学的理念,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为学生打造一个很好
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东华大学建设的五个学科群。现在的东华大学,除纺织服装学科以外,“其他方面照样有特色,或者说已经有基础,还在进一步把它做强做大做得更好。”这五个学科群,第一个就是材料与纺织学科群。这是东华大学非常强势,在全国和国际上都很有影响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是引领纺织产业,同时我们聚焦一些以结构材料为基础、高技术高性能的复合材料。这些在全球都非常热门前沿的强势学科,正是东华大学学生培养就的保障;第二个学科群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力学学科,主要是从国家关注的新能源、绿色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在低炭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方面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第三个学科群是的机械、信息、计算机学科,其中机械、信息本身就是东华大学很有历史的传统学;第四个学科是服装与艺术,是以东华大学的科技优势和时尚优势重点服务上海“时尚之都”的国际大都市定位;第五个学科群是管理、人文、外语学科。这一学科群的人数占了学校研究生数量的三分之一的人数。“因为现在上海和全国需要大量这种人才,我们也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柯勤飞教授强调说,通过五大学科群的建设,东华把所有的研究全部都能够覆盖好,所以,“想考研的学生不是说想学服装材料才可以到东华,其他不来,那样的话就错了。”“在东华这个平台里,学生在五大学科群当中,都是能得到比较好的训练的。东华大学提倡的是‘和谐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保证了学生的成才
东华大学不仅拥有依靠国家和教育部的科研基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柯勤飞教授介绍说,“这对我们培养专业学位也是非常有利的,是一个很好的科技攻关、为经济服务的平台。”在这一方面,东华大学这几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连续七年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奖,而且所获奖项一年比一年多,曾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还曾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的“111”引资计划,即从排名前100名的全球高校中引进100位学科带头人,建100个学科。东华大学在纺织和材料学科都进入了该计划当中。此外,除了前面提到的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总和,东华大学的专利申请也曾取得了全国第14位的成绩,这“说明东华大学对真正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经济发展,还是做了一点事情,是比较务实的。”
产学研结合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东华大学在专业学位的建设方面。据柯勤飞教授介绍,目前东华大学拥有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和MBA三个专业学位。“产学研联动本身,也为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和保障”。在招收专业学位的考生方面,东华大学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的意识,比如当2009年国家允许从本科毕业生当中直接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时,东华大学就主动提出了多招收一些。在谈到专业学位时,柯勤飞教授说,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是总的形势,也符合国际惯例。“国家大量需要的,正是应用型的、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柯勤飞教授还是以纺织为例,她说,做纺织最后一定要拿产品来,没有是不行的,不能说只是在电脑里做得特别漂亮。当然,另一方面,作为工程学科,所做的研究,或者说论文本身,“一定要有实业支撑”。她强调说,专业学位必须跟就业紧密结合,以应用为目标和导向,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本。
在东华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也是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大创新。柯勤飞教授介绍说,东华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里有一部分是必修,另外有选修的。“在这里,我想提到的是国际先进课程,我们平台建设里边有一个国际先进课程,它不是指课堂上有很多国际学生什么的,而是说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我的界定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方面的课程叫先进课程。”据此,针对专业学位,东华大学就采取了增加工程数学的方式,做到既有创新发散的理念,同时也培养工程思维,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另一个例子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东华大学还增加了属于法学范畴的“知识产权”和“经济管理”课程,以达到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此外,课程设置还包括侧重于应用技术层面的实践课程和前沿课程。
除了课程设置外,东华大学的第二个创新就是实训平台的建设。柯勤飞教授说:“实训平台建设就是给大家动手做的,因为没有做过的是没有认识的。比如说学纺织的,一摸某个材料就应该知道是真丝的还是化纤的。这一点,只是考试和背书是不行的。” 第三个平台,则是企业实习实践平台,也就是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生产一线是什么样的。为此,东华大学与不少知名企业签定了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单位、实习单位、实习基地等一系列协议 ,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且规定,研究生培养有两个学分,要求第一年暑假都得去企业。这对于学生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研究生的成才,东华大学也非常注重环境的营造。柯勤飞教授说:“我觉得环境非常重要,我希望每一个从东华大学走出去的研究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有自己的想法,想做点事,而不是来混日子来的。”为此,东华大学给研究生创造的,就是通过创新的环境和营造注重交流的氛围,来引发每个人的思考,唤起每个人的责任心。“对于研究生层面来讲,你只要教给他方法。所以说环境的营造是比较重要的。”柯勤飞教授举出了东华大学校长喜欢提的三句话,那就是:“对教师来讲要有学术追求,对学生来讲要有学术兴趣,对于学校来讲要有学术氛围”。她说:“对于学生来讲,肯定要有兴趣。我强调一点,应用型不是说不搞学术,这一点一定要更正。实际上全日制的专业学位,就是学术型与应用的结合,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专业上去,你才会有研究生跟人家不同于一般的学生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东华大学无疑是成功的,柯勤飞教授曾经问过很多包括从外校考取过来的学生“你们来了感觉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到东华以后觉得太需要学习了!”这样的回答,正说明了东华大学学习氛围的浓厚。
培养机制改革就是要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