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何以变“韩医”? 篇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医逐渐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然而,有趣的是,有些人开始将中医称为“韩医”,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韩国作为邻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对韩国传统医学产生了影响。韩国的传统医学中也有许多与中医类似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有些人将中医简称为“韩医”,可能是因为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
其次,韩国政府和医疗机构也在积极推动韩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韩国传统医学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研究。这也使得“韩医”这个称谓在国际上逐渐为人所熟知。
另外,韩流文化的兴起也对“韩医”这个称谓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韩国流行音乐、电视剧和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韩国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韩国的医学传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将中医简称为“韩医”。
总的来说,将中医称为“韩医”可能是受到了文化交流、政府支持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无论如何,这种称谓的出现也反映了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中医”何以变“韩医”? 篇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医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其中,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因此,有些人开始将中医简称为“韩医”,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中医和韩医都是东方传统医学的代表,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在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药物运用等方面,中医和韩医都有类似的理念和方法。因此,有些人将中医称为“韩医”,可能是因为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之处。
其次,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医。韩国作为一个邻近中国的国家,在这方面也并不例外。韩国政府和医疗机构积极推动韩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学习和研究。这种跨国交流和合作也促进了中医和韩医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另外,韩国的流行文化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韩流文化的兴起。韩国的音乐、电视剧和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大量的粉丝,使得韩国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将中医称为“韩医”也可能是受到了韩国流行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将中医称为“韩医”可能是受到了文化交流、政府支持和流行文化的多重影响。无论如何,这种称谓的出现反映了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为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中医”何以变“韩医”? 篇三
随着全球中医的传播和发展,韩国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中医”何以变“韩医”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韩国中医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得益于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韩国作为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不断推动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开发出了很多新颖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技术。比如,韩国中医在针灸、推拿、汗蒸疗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和疗效,深受患者的喜爱。这种科技与创新的结合,使得韩国中医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其次,韩国中医的变“韩医”也与其在医疗服务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韩国中医医院设施齐全,医疗技术先进,医护人员素质高,服务态度优良,深受患者的好评。与此同时,韩国中医还注重综合治疗,结合中西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这种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得韩国中医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口碑。
最后,韩国中医的变“韩医”还离不开其在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努力。韩国中医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其他国家的中医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不断探索中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同时,韩国中医还注重学术研究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和选拔一批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中医专家,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韩国中医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变“韩医”,既得益于其科技与创新的优势,也离不开其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学术研究的努力。相信随着全球中医的传播和发展,韩国中医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为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何以变“韩医”? 篇四
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一拍?为什么只有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呢?
2006年10月7日天津今晚报报道:韩国在已成功将类同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尽管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有些迥异——中秋节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少有些重视传统文化的况味,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带给中国人的遗憾。我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一拍?为什么只有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呢?
其实,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文化。当大批国内年轻人迷恋于《大长今》里的韩国传统饮食与服饰时,我们分明感到“细无声”的文化侵略。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场景:某次联欢上,我们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排成一个“56”的字样。我努力地去寻找汉族,一开始发现一个穿旗袍的女孩,以为她是代表了汉族,后来才发现不是。那个在中间穿着哈韩运动衫的男孩才代表了汉族。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呢?
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崛起,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紧贴首尔德寿宫墙原来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为了保护这小小的宫殿,首尔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行驶在首尔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黄金地段傲然矗立着一座古老城门或一间古庙,高楼大厦对它退避三舍,马路也因此不得不大绕其道。在文化与商业面前,文化巍然独尊。
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许不是文物古迹,而是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展览。在首尔,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实际的演示。比如,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你会看到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都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都相当考究,完全不同于我们国内搞的那些乱糟糟的仿古仪式。
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这些在中国社会早已萎缩甚至消失的民间节庆活动,在韩国开展得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过春节时穿上民族服装——韩服,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给家中的长辈拜年,聆听长辈的祝福之言。新年的早上要吃传统的年糕汤,并进行传统的游艺项目——掷四,放风筝、转陀螺、跳跳板等。家里的活动结束后,大家就去祖先的墓地。全家人在坟墓前向先人鞠两次躬,然后男人们要除草、修墓……在端午节时都身穿韩服祭拜祖先,把扇子作为礼物赠给友人以祈愿夏天不会中暑,妇女们用菖蒲液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举行摔跤比赛。在韩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人文气氛的日子。而在中国,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在通常的过法是给亡灵“烧纸钱”;端午节起源也很高雅,现在也不过是吃粽子,甚至都不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中秋节同样从一个祖先庆贺丰收的节日,“沦落”为只是吃月饼……
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同样让中国人汗颜。一位中国游客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以及对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这位中国游客回国后,大为感慨。其实这样的情形,在韩国随处可见。然而,这样的情形,在中国能够见到吗?去年国庆,我有幸到伟大的医圣、中医药学家、《本草纲目》编撰者李时珍故里——湖北蕲州,到李时珍纪念馆瞻仰,尽管这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是黄金周,却是门可罗雀,里面的展品布满灰尘。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李时珍是谁,难怪韩国要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国政府和民众深思: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呢?
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 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国内继续发扬好我们的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别国申遗“韩医”是抢夺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韩国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一个丢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无法感受、挖掘、发扬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永远无法是站立的状态。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涵盖方方面面的知识产权在其中,不要再将等到别人抢的时候才着急了。当然,“申遗”,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延续,“申遗”千万不要仅仅成为一种应景之举。如果中国不主动地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领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有人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算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五大文明,中国人早期在国外谋生全部都是开中餐馆。但
如果我们不注册中国料理,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日本的中国料理,我国著名工艺品中的景泰蓝,就是一个文化产业保护上的教训,如今日本的景泰蓝出口占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中国的中药不仅是药物也是一种文化,如果我们不重视,也许又被韩国抢先了。
中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淳厚清新的民风、典雅古朴的民俗,造就了色彩浓烈、丰富厚重的民俗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开“中秋节”之外,我们还有“端午节”“清明节”等民俗节日,我们还有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太多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
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普查自己的民间文艺资源,继续打造和世界各地不同的、在国际上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做大做强中华的文化产业?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同时也指文化事业。
另外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中国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传统节日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我们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独特的纪念风格,不赋予新时期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需要与精神力量结合起来,需要赋予新鲜的内容。正是由于我们太被动,没有很好经营,才被别人申报成文化“遗产”。我们是否来个“中国节”总动员?我们应该要把我们自己中国目前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装成让世界所有的消费者都认可的一种商品,对于我们,就是应把中国的欢乐洒向世界!
当然,我们在开发创造文化产业时,最忌讳一边在拼命抢救文化遗产,一边在破坏民间的文化遗产。文化为社会和谐服务,不但要让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的动力,而且还要实现文化内部的和谐。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
让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多关注、挽留、传承、发扬一点传统文化吧,否则,不仅仅是中国“端午节”变韩国的“端午祭”、“中医”变“韩医”了。不要再让我们的后辈重复我们的喟叹:我们自己的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