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13-03-01 02:36: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一

在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口算除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我认为口算除法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技巧。

首先,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口算除法时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有的学生在除法运算中忽略了余数的存在,有的学生在计算中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导致答案错误。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例如先进行整除,再计算余数,最后得出结果。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技巧,提高计算准确性。

其次,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只是机械地按照计算步骤来进行运算,而没有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关键点,从而更加灵活和准确地进行口算除法运算。

最后,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我也认为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学生在进行口算除法时,需要掌握快速计算的技巧,例如对于简单的除法运算可以使用竖式计算,对于复杂的除法运算可以使用长除法等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运算技巧,从而更加轻松和准确地进行口算除法运算。

总的来说,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技巧。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口算除法的运算,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二

口算除法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对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我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首先,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细心。他们在进行口算除法时,常常心急火燎,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忽略了细节,导致答案错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耐心和细心的品质,让他们能够认真仔细地进行口算除法运算,避免出现错误。

其次,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只是机械地进行计算,而没有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数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的关键点,从而更加灵活和准确地进行口算除法运算。

最后,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我也认为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对口算除法的学习兴趣不高,觉得口算除法很枯燥,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口算除法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口算除法是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口算除法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口算除法的运算,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三

  《口算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除法估算,学习笔算除法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借助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整幅图的意思然后按一定顺序逐一理清每个小情景的意思,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鼓励算法多样化

  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在独立口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口算的时间,使每个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掌握计算的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果,以体现算法多样化。组织好小组内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使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能落在实处。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教学难点,注重算理的探究。

  本节课白板课件的引用,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本节课注意了运用小棒图,计数器来表示平均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弄清算理,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在练习的编排上,我有意识地安排解决问题,看学生是否有条理的分析题意并解答,在计算过程中,涉及口算的内容,看学生能否正确的用口算求出结果。我还安排了开放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自由发挥,培养应用能力。

  总之,口算除法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建构新知呢?新的数学理念教会我,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03和3006及6003的算理时,可以用白板课件对比演示加强理解,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从而更能提高口算速度。另外教学环节还可以紧凑。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今后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

  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用玩卷硬币的游戏把整堂可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同学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同学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同学说明,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口算,同学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多方面的评价。

  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同学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同学都能获得胜利的体验,充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五

  在说例1的口算方法的时候,第1种方法没人说,主要说了这3种:(1)先不看“0”,6÷3=2,再加上“0”,“2”就变成了“200”。我引导学生认识:此时的6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的6,而是6个百,所以除得的是2个百,要在2的后面加2个“0”(2)受上面的启发,有学生提出:看成60÷3=20,这是把600看成了60个十在除,所以得到的是20个十,在20的后面加1个0即200。我觉得这种说法也非常好,在后面学的首位不够除的时候就会用的。(3)乘和除是好朋友,想200×3=600,也可以算出结果。

  本周一开始展开了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口算除法作为单元的开篇,为后面的笔算除法教学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原计划的教学进度的基础上,结合年级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三位教师研究后决定将教学进度放慢,旨在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种类型的除法计算。

  按照教学计划,我将口算除法中的估算内容作为了今天展示课的教学内容,作为一节常态课,我与三年级4班学生很好地配合,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展示。课后,与侯主任交流,现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流程为: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与当堂达标。

  复习导入环节利用单元知识树与口算除法习题相结合完成了复习的导入,之后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之后利用单元主题图引出口算除法例2的算式,关键问题在于结合具体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李萌同学很顺利的将“三个人大约平均可以搬运多少箱”,此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我做好了如果学生第一次提不出关键词“大约”二字如何进行引导,从而在计算时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算式符号使用“约等于”号。此环节很顺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与估算有关的点拨即可。

  在三年级3班试讲时我采用两种估算方法一起教授的方式,发现方法一到方法二之间存在很大跨度,关键在于学生无法通过自学看懂方法二的每一个步骤,因此在今天的展示中,我才去的方式是学生自学方法一,学会后立刻巩固练习,学生自学了什么,教师点拨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那么在练习中我们就练什么。在此处,侯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可以缩减例题量和例题难度,在适量且难度适中的前提下去完成方法一的教学。之后重点是结合小组汇报,通过黑板班演方法二的具体过程,最后对于两种方法进行总结,这是本课的亮点,方法一称为“找近似数估算法”,方法二称为“拆数估算法”,对比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估算的同时可以结合精确计算,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学思想中的类比思想,不足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行体会两种方法,并在今后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方法的筛选,在这里面也有优化思想的体现,这一点,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攻克了方法二的难点后,教材中做一做第一题是另一个难点,在学生学习了方法二的基础上,再来处理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小了很多,此时,教学内容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全部过程相对顺利,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还算高效。后面按照计划进行了相应的当堂测试,并通过达标试题量化学生得分情况,组内解决了部分学生残留的个别问题,至此,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六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主要课型方式是要素组合方式,辅助课型是平台互动。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口算能力,因此,从情境的创设到新知的探究,再到练习,各个环节都充分使用了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并得到多次的强化。

  1、讲、动。本节课在探究口算方法时设计了1次四人小组交流,在两个“想一想”和“摘苹果”环节设计了3次同桌交流,共计4次小动。另外,还设计了自己说一说口算方法、个别汇报,目的在于通过“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2、“做”。除了两个“想一想”和“摘苹果”外,还设计了3个挑战练习,让学生在“做”中提高口算能力;

  3、想、动静转换。探究口算方法时,先让学生静静的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练习时,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同桌交流或者自己说算法。使学生先有想法,再交流,先静后动,动静转换,让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4、听。师生每一次的“讲”就是其他同学的“听”。

  5、看。看主题图,集体订正习题等,都用到了“看”这个要素。

  二、具体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师生之间有约定,效果较好。

  2、在口算方法的及时巩固练习中,即“摘苹果”环节,合理使用了小卡。

  3、教学中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了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使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得到了多次的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下放给学生,创造小组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新知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5、学生的小组、同桌交流效果较好。

  6、板书设计使用了气泡图。

  (二)不足之处

  1、在时间的调配上稍微有一点欠缺,“摘苹果”环节以及挑战练习环节用时多了一些,导致35分钟的课,超出了2分钟左右。

  2、课堂上表情可以再丰富些,语言还不够抑扬顿挫,有时语速较慢。

  3、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讲、听训练。如:发言人要面向大多数同学,声音要响亮等;倾听者要关注发言人,听清别人说了什么等。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39%未阅读
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教学反思(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