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通用3篇)

时间:2011-01-02 01:18: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篇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片独具民族特色的土地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一直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广西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壮族、瑶族、苗族等,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因此,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广西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首先,广西各级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文化基金,支持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如歌舞、绘画、手工艺等。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建立民族文化档案馆,保存和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其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教育,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最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断弘扬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有人人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才能让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璀璨绽放。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篇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发掘和整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设立民族文化保护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修建民族文化博物馆和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最后,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工作。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懂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才,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激励,让他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捍卫和传承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篇三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 服饰 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 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1.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具有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的特点。壮族民歌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赞美歌”以歌赞山、赞水、赞村、赞事、赞人;“迎客歌”主人要以歌迎客,自谦自责;“猜谜歌”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价值,它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是比知识、比才能的对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劝告世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古歌”用来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总而言之,壮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斗争、生息等决定的。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

2.壮族民歌的特点还在于表达感情上。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壮族传统民歌的精髓,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如:欢、西、加、比、论等。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特别是靖西马隘及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其著名。在壮族聚居的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也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4.壮族民歌之所以美,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壮族人民的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艺术来源于生活,代表其文化,各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特点,“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壮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壮人不固步自封,善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比如,自古及今,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历史悠久的方块壮字有不少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又如,在广西各地,壮族与瑶族、壮族与侗族、壮族与苗族、壮族与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等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亦不绝于耳,凡此种种,

都充分展现了壮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而歌者美的心灵,是构成壮族民歌永久不衰的细胞质,是壮族民歌生命的蛋白质。所以,壮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壮民族美好心灵所唱出来的歌,将打动世界。

二、苗族民歌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自古有歌,并且种类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有山歌、婚礼歌、祭祀歌三大种类。这些歌,世世代代都由艺人们口头传授得以传承下来,形成社会的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是苗族人民不可抹灭的财富。苗族民歌中隐藏着很多深刻、简练、感染力及强的语言,这些语言组成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内容,哲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有的是用汉语言不能够表达的。苗族民歌,历来都是靠口头传承的,又基本是传统腔调口头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苗族的民歌也随着发展,甚至有了改革。改革后的民歌,就演化成为了歌曲,有文字依据。各个不同的苗族区,都有他们自己自编自唱的歌。苗族人民热情大方,

1、广西融水苗族民歌之所以好听,在于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句式多变,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而且还有杂言句和散文体等。歌词以五字句居多,有的押调不韵,有的押韵不调,有的既押韵又押调,吟诵时声调与节奏都有一定的规律。苗族民歌比喻丰富、生动(如“苗山的树林嫩青青,北京的太阳暖人心”),讲究排比(即用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并列的句子去表现内容)、对偶(将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词句对称地排列起来,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2、广西融水苗族民歌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歌均为单声部旋律,多为单乐段结构。曲调和语言的结合相当密切,旋律线条依附于诗歌朗诵的声调,滑音与变化音较多,尤其是七言句和自由体唱词的曲调带有吟诵式的特点,融水苗族民歌演唱的方式接近于讲话,并且带有浓厚的鼻音和装饰性的喉头颤音。它的曲调音域在f─d[sup]1[/sup]六度之间,也常出现g─d[sup]1[/sup]、a─d[sup]1[/sup]等四度、五度音程的上下跳跃以及一些变化音程,从而构成它独特的风格。融水苗歌主要有羽、徵两种调式,每个乐句落音一般都在调式主音上,调性比较鲜明。苗族民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歌与舞蹈并行。芦笙舞就是一种比较欢快的集体民族传统舞蹈。斗牛节时,人们跳芦笙舞,表达一种节日的喜庆,抒发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苗族人们传唱苗族民歌,跳苗族舞蹈,表现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苗族文化的内涵。

三、瑶族民歌。

瑶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起源传说,独特的图腾崇拜,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民族文化。“歌是瑶人最爱唱,唱得莲花朵朵开。只缘瑶族无文字,发展文化凭歌来。”瑶族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通过演唱民歌,把瑶族历史和文化,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瑶歌有长篇史诗“密洛陀”和古歌总集“盘王歌”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谣。广西瑶族民歌的歌唱活动非常活跃与频繁,它渗透于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

息息相关,在总的格调上都反映了瑶族人民古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

1.广西瑶族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丰富,非常的灵活。有时是随景而歌,有时是由情而发,即兴演唱较为普遍,由于瑶胞多居山寨,故常常隔山放喉高歌,你唱我和,以歌对答,情趣盎然。歌词大量地运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现出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2.由于地域不同,瑶歌曲调的差异也很大,这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的迁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特点体现在山歌的曲调上。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最为著名。“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蝴蝶歌”以瑶族民歌特有的大量衬词而显得迤逦多姿,轻快的旋律音型恰到好处地配衬了歌词的密集和华丽,如流水,似清泉,勾勒出瑶歌独特的风情,二声部和声组合唯美质朴,清新如天籁;“拉发歌”曲调以优美、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山的回音遥相呼应。过山瑶还有一种古老的“三声腔”,风格单纯、质朴。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彩,构成了广西瑶族民歌音调多姿多彩的特点,闪烁着广西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3.广西瑶族民歌的曲调平和婉转,没有那种高亢的华丽,但娓娓唱来,有如清泉小溪,柔和而悠远,可以反映出广西瑶族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文化心理特质。比如在“斗歌”时,总是会用一大段的祝福语作为引子,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构思,不仅不以“斗倒”、“斗死”对方为目的,还避免对方因没有时间思考出现尴尬。哪怕是劝酒、斗酒这样红火激烈的场面,广西瑶族的敬酒歌都是用很温柔一大段的引子,让客人做好喝酒的心理准备,让朋友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把酒喝下去。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瑶族民歌己深深地渗透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他们在精神方面的喜好,他们用歌声慰藉心灵,抒发情感,独特的瑶族民歌对唱形式,表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族特色。广西瑶族民歌鲜明的个性,是构成其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侗族民歌。

侗族作为八桂大地上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是一个用歌声串起生命的民族。说到侗族就不能不说侗族大歌。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gallaox或gal 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演唱时节奏缓慢,声调悠扬,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美秀丽却又近乎

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侗族人民便在这种平静单纯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在耕作之余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单纯质朴的生活,侗族人民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秀丽自然景观和清纯的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音乐——侗族大歌。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精神文明程度极高,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堪称文明纯朴的和谐社会。

1.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鼓楼大歌是其中之一。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的,它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鼓楼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鼓楼大歌比较讲究演唱场合,除平时训练外,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在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与大歌密不可分,有鼓楼就有大歌,唱大歌就离不开鼓楼。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歌约定俗成的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也大都在鼓楼中进行,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鼓楼是侗寨的标识和村落灵魂的体现。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而鼓楼大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鼓楼在侗族人民心

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说,鼓楼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场所,而且在这固定的场所不定期举行的、长期的、频繁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是产生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精神支柱。

2.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和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友好、喜好交往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如集体做客、集体对歌、集体“走寨”等等。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唱歌、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对歌。民歌在这里就变成了他们用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重友谊、讲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特质,这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3.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尊重。侗族人民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

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特质的直接表现。

服饰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结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这些特殊的衣服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在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包含有民族宗教信仰传统意识。在服饰所反映的信仰崇拜中,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有些服饰在宗教仪式中就是最好的祭物或法器,感通着天地人神、江山社稷,影响着族运变迁,人生命相。通过这一外在表征的服饰,人们可以透视各民族的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领悟各少数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情感体验。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与这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联系着,服饰也就成了这个民族经济生活精神载体的一个方面。

一、壮族

壮族服饰充分显示了壮族信仰文化,使其信仰理念具象化的是其纹饰,那些花纹、龙纹、鸟纹等等都蕴含着深层的信仰意象,体现的是壮民原始自然崇拜观念。花是壮族服饰最为常见的装饰图案。衣裙、胸兜、围腰、壮锦、绣球、儿帽、背带,均绣有各色花朵,多为常见的牡丹、梅花、茶花、木棉花、菊花、荷花、葵花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花,更有以花为组图的图案,如蝴蝶朝花、凤穿牡丹、飞字夹梅、凤凰花树、石榴夹牡丹、孔雀闹梅、喜鹊登梅、四宝围兰、五彩花卉等等。壮族多用从织的洋布干衣料,格式多种多样。壮族男子的服卸个别替一身蓝白,裤角稍严,尾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巧的围裙;大伙子多脱错襟下衣,腰间解一条腰带。

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冬卸,上红高青,用料多为粗棉布,当初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格式为仄领、对襟、西袖。中襟缀二只布扣,手农精致,有蝴蝶形、菱形等款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无“花栏杆”,用丝战配色极为讲求,花形也多种多样。衣衫腰身部位比拟宽紧。裤子为青色,严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讲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减绣花色。壮姑脱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内情花胸围战方形法洁印花尾巾,耳挂串珠环,腕摘文银镯,走在城间路上,给人以洒脱、天然、协调的内蕴美感。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壮族服饰就这样与宗教信仰结伴而行,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作为一种基本而普遍的文化模式,服饰“既是一个以为能增加巫术效果的逼真形象,又能从这种由模仿得来的外观创造,以及所产生的幻觉真实中导源出一种愉快的感觉。”

二、苗族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

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装饰物的文化内涵还有很明显的如团体识别,界定社会角色,反映历史画面等。团体识别即是从不同支系人群的装饰物的差异即可辩认出团体间的差别,如施洞支系下装有长裤外周围裙帕,革东支系则为白褶裙,这样就能区别这两个不同支系。界定社会角色即苗族许多支系都有对幼女、未婚女子、已婚者的饰物的区别标志,还有宗教色彩等的界定性标志饰物。如岜沙支系,妇女挽髻插梳,银钗等。未成年少女戴一束白鸡羽为饰,反映历史画面如有的支系下穿拖地桶裙,而苗族传统服饰为短裙,拖地桶裙为彝族传统服饰,这反映了部分苗族人民曾受彝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苗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种首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刺绣工艺应用广泛,技艺高超,针法多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三、瑶族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联系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瑶族服饰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与历史变迁,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开放程度,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心理与地位,因而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男装,衣裤用青色或蓝色士林布缝成。上衣大多是矮领,对襟,领口、襟边、袖口及下摆饰有挑花花边。男子喜将围巾缠于腰上。男子喜穿大裤头裤子,长过膝,下扎绑腿,脚蹬草鞋。这样的装束便于他们劳作,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

四、侗族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

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侗族人民的服饰映射了他们的生活,侗族人民的服饰制作,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广西各族民歌及服饰的剖析,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其民歌形成的土壤,服饰样式产生的源头。广西民歌具有很深的生活积淀,民间生活是广西民歌生存的源头。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是其对生活意念的体现。广西民歌、服饰和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和生存要求。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和信仰。而广西民歌则保存着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忆,承载着广西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族群意识、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民歌和民族服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特质,它内化为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一种特有的心理观念和生命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碰撞中维持着整个民族心理生态的平衡。这也就体现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特性,他们单纯淳朴、豁达包容、坚韧乐观、热情友好、坦诚率真、敢爱敢恨。他们传承祖先的技艺,并将其发展,为本民族的文化保留了一项瑰宝。

文化保护

而今,少数民族文化虽在其本民族中得以传承,但是由于汉化的现象及其严重,以及政府的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悄悄地消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会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因此,我们就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就政府而言,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建设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精神。

2、收集民族文化,将其编著成书。

3、就各民族而言,不仅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要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打造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4、创造民族文字,将一些口传文化记录下来。

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特质相关,民族文化特质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也体现了本民族人民的人生意念,体现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本民族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底蕴,让少数民族文化永存世间。

”[注:参见杨昌鸟国著《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