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结圣缘,花月亦上师! 篇一
在古代,书籍被视为智慧的源泉,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籍更是被视为圣贤之言,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指引人们的道路。因此,书卷与圣贤之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古代,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被视为圣贤之言,被奉为经典,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指南。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人们可以汲取圣贤之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而佛家经典如《金刚经》、《心经》等也被视为启迪灵魂的宝典,可以帮助人们超脱尘世之苦。因此,佛家经典与儒家经典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花月则被视为上师,代表着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花月常常被描绘得美轮美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都成为了诗人们抒发情感的寄托。而在佛教中,花月也被视为上师,代表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人们通过观赏花月之美,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
书卷与圣贤之言结圣缘,花月与上师之美同上师,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的精髓。人们通过阅读经典,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圣贤之人;人们通过赏析花月,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书卷与花月,圣贤之言与上师之美,共同为人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启迪了人们的心灵。
书卷结圣缘,花月亦上师! 篇二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发达,信息爆炸,但书籍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书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清静的学习空间,让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书卷依然与圣贤之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很多人热衷于阅读心灵成长类书籍,通过书籍中的智慧和启示,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同时,人们也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人生的美好和悲哀。因此,书籍成为了人们心灵成长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工具。
而花月依然被人们所推崇,被视为上师。在现代社会,人们热衷于赏析自然之美,通过欣赏花花草草,月亮星星,感受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放松。同时,人们也在花月中感受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当下的美好。花月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书卷与圣贤之言结圣缘,花月与上师之美同上师,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精神追求。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启迪了自己的心灵;人们通过赏析花月,感悟了生命的真谛。书卷与花月,圣贤之言与上师之美,共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滋养和启示,让我们在这个物质和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一颗平静、纯净的心灵。
书卷结圣缘,花月亦上师! 篇三
书卷结圣缘,花月亦上师!
书卷结圣缘花月亦上师!书卷缔结圣贤缘三毛说过一句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这意思是说,内在的学养与修为增长了,外在的气质、形貌也自然随着得到滋养。 你们看见今天的我,可能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和尚站在大家眼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你们或许会惊异于我并没有与大家开示佛经,而是注重讲述生命的体验。实际上,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十年中,我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无论是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悬疑小说、科幻小说,或是诗歌、散文,甚至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著作,只要能够弄到,我没有一本不是用生命去阅读的。 以前《围城》风靡校园时,我和另一个同学好不容易在鼓浪屿的一位老师那里借来一本,那位老师给我们定下两天的借期,于是我和那位同学每人开了一个通宵,兴奋而迫切地读完了这本书。学校以前熄灯的时间是九点钟,一到九点,除了厕所的灯,其他地方一片黑暗。我为了在夜里继续读书,就躲在厕所里面。盛夏时节,厕所里全都是蚊子,但是我发现,只要我把心沉入到书籍中去,外部世界在我那里就被彻底地隔断了,我的心、我的灵魂,随着书中的人物而欢乐、哭泣,书里的男孩都是我的兄弟,书里的智者都是我的导师,那个完全向我敞开的智慧世界中,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竟然如此动人,我甚至可以俯身闻见每一朵玫瑰花最为迷人的芬芳,我如此沉醉,如此忘情,甚至忘记时间,忘记肉身的存在。只是在第二天的黎明,我才会看到自己腿上密密麻麻的肿块,那是蚊虫在昨夜为我留下的纪念,它们用血的印戳,佐证了我的生命曾经如此丰盈,我的心灵曾经如此灵透。那时候,我能够明确地感到,每一天,都是一种新生,智慧在我的身上不断生长,不断滋养我的心魂,也充沛了我的精神。 我们读书,是为了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养成一种观照人生、知行合一的习惯。这些埋藏在我心中的知识,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一旦遇到外在的机缘,便能够被重新触发。一旦走入实践的层面,一旦被提问时,它们就如遇到了空气和水一般,自然要去萌发和绽放。 一切事物在最高的道的层面上,莫不是相通的。因此,虽然我们出家人学的是佛法,但是也可以引导一个孩子吃饭,教育一个失足者归途,为企业讲述管理,为农民开示稼穑之法,因为诸法在那最高的层面上,乃是圆融展现的。佛陀将人性归结为才色名食睡五个方面,这都是众生的业力所生,自然的本性形成这些属性,这些属性又使一系列人生活动次第展开,而行动又使人生展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 大家在阅读时,请尽量选择经受过时间涤汰的经典书籍作为自己的上师,因为这些书籍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书海中大浪淘金所拣择出来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书籍,真正值得我们付诸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阅读。另外,由于每一个人的业力不同,机缘也不同,因此人与书籍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也讲求缘分,有的书籍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的书籍却只如同浮光掠影一般,未必见得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痕迹。 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都应适当涉猎,不要自铸藩篱。有一次,我在火车上读《圣经》,周围的一些人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你瞧这个野和尚,竟然穿着袈裟看基督教的书,真是大不敬。”其实,这都只是人心给自己框定起来的限制。无论是何教派,持何教义,只要不是害人的邪教,那么在人性的层面上总有相通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学习和吸收呢?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何要固步自封呢?站得更高一点,眼光更远一点,世界就会更加开阔。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去翻翻二十四史;想要预知未来,去读读科幻小说;想要了解人心,去看看休谟、康德、海德格尔……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我们开示说法,只看我们是否有一颗澄明的.心来虚心听取。 读书,是学习智慧;就如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一般。当然,我们也不能有贵古贱今、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须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哲学……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能够有一点自己的领悟,否则,读书只是鹦鹉学舌,越学越死,越学越狭,甚至会学出心魔来。在学习之余,更要思考,更要总结。 风花雪月亦上师 我希望大家阅读,也鼓励大家阅读。但是这话我又必须再颠倒过来讲一讲方才周全。在读书之余,也请各位不要忘记了人生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人心的义理,宇宙的规则,有时候不尽在书里;我们可以躺在青草地上,听一听风的消息;也可以面对青山,看一看四时的嬗替。树木要落叶,犹如人生要轮回;群鸟要鸣唱,犹如周遭的舆论总是轰鸣不绝、无法避免,你唯有静心凝听。在黑塞的《悉达多》中,有一位船夫终生都在一条河流边倾听河水的智慧,他的修行就在河流中完成,在这条河边,他的身心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超越,而最终证得圆满。河流,就是一本无字的书。“倾听”,在英文中译为listeningrespectfully,指虔诚的、满怀敬意地去听,这是一门艺术,比表达更加可贵。 从无量的书籍中去思考,去无量的人生经历中去沉淀,这是十分珍贵的人生体验。 人生的可能性需要在不同的体验中去开掘,如果一直以来顺风顺水,按照父母或社会给你安排好的道路机械地过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对你灵性的成长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我们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是也一样吗?“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勇者、智者才能够在苦难中获得这种可贵的巅峰体验不是吗? 很多人相信人的大脑像录像机一样,会有临终回放的功能,亦即在弥留之际,人会见到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数个画面。如果真是如此,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的临终体验,会见到那些画面,回放哪些事件呢?那些令你众生难忘的事,刻骨铭心的人,要么给你带来极度痛苦,要么给你带来极度快乐,这样强烈的体验会一直伴随你的记忆,从此生过渡到下一世中;而那些平常的、零散的世俗生活,则消逝在暝漠的时间之流中。 这个世界上,人只要一动,就会产生反应,有时是好的反应,有时是坏的;只要你一做事,就一定会有人说,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说你不好。所以重要的是,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认清一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不要在乎别人说你什么。 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教书,每个月两千多工资,早上起来看看书,等着晚上合眼睡觉,日子过得万分滋润和平稳,没有任何压力,但也索然无味。后来我来嘉兴建设香海禅寺,负责重建寺院。每天被一大堆债主逼债,有时真是生不如死。但是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以后,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已经完全改变。这些看上去苦难的经历却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通过磨砺,我超越了原本的自己,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人生和世界。 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人给我打电话,有时甚至凌晨三四点钟还有一些人要向我倾诉一些生活中的苦难。我总是力所能及地给每一个人以帮助,有的人需要诉说,有的人需要提问,有的人需要建议,他们需要什么,我便尽量给予什么。人活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有的时候需要众缘和合,与更多的人共处。我们不仅要和相同磁场的人共处,更要和磁场不同的人们和谐共存。这样,世界才能够花花相应,叶叶相当,在爱与慈悲中人人都能够得到生长。作者:贤宗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