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含义及发展 篇一
民法是规范公民和法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国家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的含义不仅限于具体的法律条文,更体现了社会的法律精神和民众的法律意识。民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完善,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民法主要是以习惯法和宗法制度为基础,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交往。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法治观念的兴起,民法逐渐从习惯法向正式法律体系过渡,形成了以“律令”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介入和强调合同自由的理念对我国民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民法的现代化建设。
20世纪以来,我国民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法治建设的要求。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和199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文件,为我国民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颁布的《合同法》和2017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公民和法人权益的保护,推动了我国民法的现代化建设。
未来,我国民法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民事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加,对民法规范的完善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民法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的法治理念和国际法律规范,促进我国民法与国际法的对接和融合,更好地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不仅在于具体的法律条文,更在于体现了社会的法律精神和民众的法律意识。民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法治建设的要求,促进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和实现。
---
民法的含义及发展 篇二
民法是规范公民和法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民法的含义既包括其规范内容,也包括其法律精神和价值追求。民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完善,旨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法治建设。
民法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法是规范公民和法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合同、侵权、财产等方面的规范内容。其次,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工具,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最后,民法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法治进程。
民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完善,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法治观念的兴起,民法逐渐从习惯法向正式法律体系过渡,形成了以法典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在现代社会,民法的发展也受到国际法律制度和国际法律规范的影响,需要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的法治理念和国际法律规范,促进我国民法与国际法的对接和融合。
未来,我国民法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民事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加,对民法规范的完善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民法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地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促进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和实现。
总之,民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不仅在于具体的法律条文,更在于体现了社会的法律精神和价值观念。民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法治建设的要求,促进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和实现。
民法的含义及发展民法的含义及发展 篇三
民法的含义及发展民法的含义及发展
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所欲达致的理想,是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特征.它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
则.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
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对民事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应采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
原则的含义.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解释结果均不能违反民法基本原则.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在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作出裁判的依据,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时,法院应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学者在对民法进行解释、研究时,应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出发点,无论何种学说,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就不是妥当的学说.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我国的民事立法上,确立了以下几项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 平等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3条明文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则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它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独立为前提,独立以平等为归宿.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互不隶属,各自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法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原则.现代社会,随着在生活、生产领域保护消费者和劳动
者的呼声日高,平等原则的内涵正经历从单纯谋求民事主体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顾
在特定类型的民事活动中,谋求当事人具体法律地位平等的转变.我国民法明文规定这一原则,强调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意在以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为背景,突出强调民法应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二) 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第一文库网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自愿原则的存在和实现,以平等原则的存在和实现为前提.只有在地位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时的意志自由.自愿原则同样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场上,准入的当事人被假定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因此,民事主体自愿进行的各项自由选择,应当受到法律的保障,并排除国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预.自愿原则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则.虽然有商品经济就有合同自由的观念,但合同自由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却是迟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确立.当然,合同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一部合同自由的历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经由醇化,从而促进实践合同正义的记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合同的自由有诸多限制.
例如在我国的邮政、电信、供用电、水、气、热力、交通运输、医疗等领域所存在的强制缔 约,在保险、运输等许多领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对合同自由的限制.
(三)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是进步和正义的道德观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国家处理民事纠纷起着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领域赋予审判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和纠正贯彻自愿原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有着重要意义.公平原则在民法上主要是针对当事人间的合同关系提出的要求,是当事人缔结合同关系,尤其是确定合同内容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具体化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则就是合同正义原则.合同正义系属平均正义,要求维系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作为自愿原则的有益补充,公平原则在市场交易中,为诚实信用原则和显失公平规则树立了判断的基准.但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等同于等价有偿原则,因为在民法上就一方给付与对方的对待给付之间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断依据采主观等值原则,即当事人主观上愿以此给付换取对待给付,即为公平合理,至于客观上是否等值,在所不问.由此不难看出公平原则的具体运用,必须以自愿原则的具体运用作为基础和前提,如果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愿的产物,就不能谓为有违公平.
(四) 诚实信用原则?
在民法上,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
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
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我国《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反映.我国《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不难看出,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法上有适用于全部民法领域的效力.诚实信用原则常被奉为'帝王条?quot;,有'君临法域'的效力.作为一般条款,该原则一方面对当事人的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确立了当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行为规则,要求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以及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该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当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遇到立法当时未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可直接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行使公平裁量权,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诚信原则意味着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近代以来,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延伸,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上,又普遍承认了禁止权利滥
用原则.该原则要求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不能超过其正当界限,一旦超过,即构成滥用. 这个正当界限,就是诚实信用原则.
(五) 守法原则
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将守法原则表述为: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这是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守法原则的核心.民法作为私法,着重于对私人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法律调整,因而在规范形态上存在许多可以经由当事人特别协商予以排除的任意性规范,以及为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所设置的倡导性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条第2款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即属民法上的倡导性规范.任意性规范仅在当事人对有关事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方可作为补充性规范,弥补当事人意思表示上的欠缺.倡导性规范也不具有强制当事人遵循的效力.不遵守倡导性规范,属于自甘冒险的行为,当事人有可能承受由此带来的不利后果.因而,守法原则一般不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任意
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而是指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应当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强行性规范,不得有所违反,一旦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将作出否定性评价,使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不按照民事主体的预期发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六) 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
,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有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观念的重要功能.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的公序,是指为了调整当事人间的契约关系,而对经济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经济的公序分为指导的公序和保护的公序两类.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的公序地位趋微,保护的公序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与保护劳动者、消费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贷的债务人等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弱者相关的保护性公序,成为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判例学说上的讨论、研究的焦点.良俗,即善良风俗,学界一般认为系指为社会、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是特定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不难看出,善良风俗是以道德要求为核心的.为了将公序良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区别开来,应将善良风俗概念限定在非交易道德的范围内,从而与作为市场交易的道德准则的诚实信用原则各司其职.与诚实信用原则相仿,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效.这是因为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能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新问题,在确保国家一般利益、社会道德秩序,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机能.一旦人民法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遇到立法当时未能预见到的一些扰乱社会秩序、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而又缺乏相应的禁止性规定时,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认定该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