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单的统计表》教学反思
1.1《简单的统计表》教学反思
研读教材,主题图在师生对话中,提供了这节课需要完成的知识渗透与过程感知。我理解,主要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让学生体会的统计是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2、让学生经历统计方法的选择,数据的统计、记录、分析的过程。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班级的统计的喜好颜色的结果,不能代表全校的喜好颜色。
为了完成这三个任务,我设计了以下空间:
空间一:制造冲突,唤醒需要。“好消息,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新的校服,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四种颜色,你觉得选哪种颜色合适呢?”学生一下兴奋起来,选哪个颜色的都有,每次学生说完选择的颜色和自己的理由。我都会小结一句,“哦,原来他喜欢的是X色”。我故意有点为难的问“喜欢哪种颜色的都有,到底选择那中午颜色合适呢?”“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就选哪种颜色”。我追问“那怎么能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多呢?”“投票”学生说出投票,我有些意外。这是我对学生生活已有经验的`预设
中没有想到的。让学生具体说了说他的想法,他提出把选择写在纸上,然后看看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多。我没有否定他的做法。也没有按他说的方法来做,心里有一点矛盾,因为例2就是用投票的方法。例1重点想突出统计表,而且选择喜欢的颜色,可以公开自己的喜好,所以举手表决的方法,又快又好。不像选举,在习惯上,我们都是不记名投票。这里的处理,显得有些没做到位。继续追问方法,然后由学生选出,还是举手表决的方法好。小结,全校的调查量太大了,我们先来调查本班喜欢的校服颜色的情况。选择两名学生进行统计,学生很自然的就进行的分工,一个问,一个记录。这个环节,让我很触动,真的是你关注的,就是学生收获的。出了一点儿意外,预设之外。统计结果错了。还没等我开口,底下就有了声音。“好像错了”一个孩子嘀咕着。“什么叫好像错了?给我一个解释吧。”“我觉得他数错了。”“都来想想,我怎么能知道他是不是统计对了呢?要知道如果统计的数是错误的,我们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错的。”我继续启发“我们班多少人?”“每人投一票,应该多少票?”“那现在呢?”“怎么来判断是不是统计的数错了呢?”本来是想在数据分析的环节里再来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因为学生统计数据的出错,它变成了一种检验数据准确性的方法。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统计的数一个就28票,比实际缺了2票。统计错了。我让孩子们分析一下,可能是哪里出错,导致数错了。学生比你想象中聪明。分析了两个可能,其一,有人没有举手,其二,统计数的人数错了。顺势提醒学生,统计数据如果想准确,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于是,重新统计。这意外,虽然似乎浪费了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孩子收获了一份严谨的态度,并且真正的使学生感受到了数据行程的过程。
空间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统计结果,红色27,黄色1,蓝色1,白色1。“从表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喜欢红的的27人,喜欢黄色的1人,喜欢蓝色的1人,喜欢白色的1人;喜欢红色的人数最多;喜欢黄色、蓝色、白色的人数同样多;喜欢黄色、蓝色、白色的人数最少等。在表达中,学生总是说“红色人数最多。”我追问“是红色最多?还是喜欢红色的人最多?”要求学生完整表达。
“看一看我们刚才的统计结果,如果我们班选一种颜色做校服,应该选什么颜色合适呢?为什么?”
“那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校服就选红色的最合适。”“不行”学生立马反驳我。“为什么不行呢?这不是有数字说话嘛。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当然应该选红色。”“可是这是我们班的结果,可能别的班也不喜欢红色。”小结“因为年龄、性别等等,可能都会影响我们对颜色的喜欢,所以我们班的结果,不能代替全校学生的想法。”
空间三:自主应用,提升能力。
借统计喜欢的季节,完全交给学生进行统计操作,以此强化学生对统一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学生在统计数据时,很认真,在统计之后,有意识的进行了检查。追问,咱班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那应该在哪个季节组织游玩儿?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与预设变动较大,但是课上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文本研读后我理解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重在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我想,数学应该是一种需要,更应该是一种习惯。应该让数学能够更好回到生活中去,数学才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