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经典6篇)

时间:2012-02-02 05:45: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代成语故事 篇一

《江郎才尽》

在古代的江南地区有一位名叫李江的文人,他才华出众,深受人们的赞赏。他的诗词歌赋无人能及,被称为“江郎才尽”。

李江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对诗词情有独钟。他对诗词的研究十分深入,每天都会沉浸其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江渐渐感到自己的才华似乎到了顶峰,再也无法有所突破。

为了寻求灵感,李江决定外出游历,希望通过观察大自然和与人交流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他辞别了家人和朋友,踏上了旅途。

李江游历了很多地方,见识了许多奇闻异事。然而,他却始终无法找到那份让他心灵深处激荡的灵感。他愈发沮丧,感觉自己的才华似乎已经枯竭。

有一天,李江来到了一座古庙。他在庙中祈求上苍能够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就在他即将离开时,他突然听到了一阵琴音。他顺着声音的方向找去,却发现一个年轻人正在那里弹奏着一把古琴。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琴,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文人。李江被他的琴音所吸引,走上前去与他交谈。两人很快成为了好友,彼此交流着各自的艺术心得。

在与张琴的交流中,李江逐渐找回了对文学创作的激情。他发现,原来自己之所以感到才华枯竭,是因为缺少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启发。通过与张琴的交流,他重新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李江回到了家乡,重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情感。他的才华再次得到了肯定,人们称他为“江郎再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才华是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的。即使是最有天赋的人,如果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和启发,也难以有所突破。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启发,才能够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古代成语故事 篇二

《画蛇添足》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绘的画家,他擅长画蛇。他的画技精湛,画出来的蛇栩栩如生,根本分辨不出是真是假。

有一天,张绘收到了一位贵族的委托,要求他画一条蛇,要求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张绘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仔细观察蛇的形态和动作,准备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蛇画。

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张绘终于开始着手画蛇了。他认真地描绘每一个细节,力求将蛇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逼真。他用心地描绘蛇的身体曲线和鳞片的纹理,画得非常认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突然觉得画上还缺少了一点什么。他思考了一会儿,突然灵光一闪,他决定在画上再加上一只脚。

张绘认为,画上加上一只脚,可以使蛇的形象更加完整,更加逼真。于是,他用画笔在蛇的身体下方添加了一只脚。当他完成后,他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然而,当他将画作交给委托人时,委托人却大失所望。他看着画上的蛇,一脸不解地问:“你为什么给蛇画了一只脚?蛇本来就没有脚啊!”

张绘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明白自己的画蛇添足,反而破坏了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他深感自己的鲁莽和草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含义。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过于追求完美或者不加思考,反而会破坏事物本身的美好。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添加或改变原本的事物,以免破坏其本来的自然和完整。

古代成语故事 篇三

  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 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古代成语故事 篇四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 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古代成语故事 篇五

  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古代成语故事 篇六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古代成语故事(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