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成语故事【经典6篇】

时间:2019-03-05 06:41: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三的书生,家境贫寒却对学问充满渴望。每晚,他总是熬夜读书,但由于家里破旧的灯油用完了,他只能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经常因光线不足而导致眼睛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一天晚上,张三决定不再忍受这种情况,他决定凿开墙壁,想要从邻居家的灯光中借光读书。于是他开始了凿壁偷光的行动。每当邻居家亮起灯光时,他就躲在自己家的墙角,借着墙壁上的裂缝,努力读书。

几个月过去了,张三的学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邻居家的主人却发现了墙壁上的裂缝,怀疑有人在偷窥他们家的灯光。于是他们开始仔细调查,最终发现了张三的行为。

张三被邻居发现后,感到非常羞愧和惭愧,他主动向邻居道歉,并表示自己只是为了学习而做出这种行为。邻居被张三的勤奋和坚持所感动,决定不告发他,并且还悄悄地给了他一些灯油,希望他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从此以后,张三再也不需要凿壁偷光了,他用自己的努力和邻居的帮助,顺利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学有所成的才子。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流传开来,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篇二

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有一位叫李四的农家子弟,对读书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家境贫困,他无法负担学费,只能在家自学。每当夜幕降临,李四就会拿出一支油灯,苦苦地读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所成就。

然而,油灯的光线太过昏暗,李四读书时常常感到眼睛发胀,影响了学习效果。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他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方法。于是,在一天夜晚,李四决定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

每当夜幕降临,邻居家的灯光亮起时,李四就会躲在家中的角落,借着墙壁上的裂缝,努力读书。他为了不让邻居发现,尽量保持安静,一心专注于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李四的学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他在乡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参加会试。

然而,在会试中,李四因为凿壁偷光的行为被人揭发,遭到了质疑和谴责。尽管如此,李四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初衷是好的,为了读书而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他被考官所感动,承认了他的努力和勤奋,决定特批给他一个读书机会。

从此以后,李四再也不需要凿壁偷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认可,成为一名学有所成的才子。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激励着后人努力学习,不忘初心。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篇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的意思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篇四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匡衡。

  在匡衡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匡衡很好学,也很想读书,但是没有亮光,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目不识丁,为了满足虚荣心,家里有很多藏书,但是他从来都不看。匡衡听说后,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辛勤地工作,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

  主人很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这样勤奋读书,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在汉元帝在位时还做过丞相。环境和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只有人的内因最重要,不能借口学习条件不好而不努力学习。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篇五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心得·启迪: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匡衡的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篇六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是汉朝一个叫匡衡的人,为了读书,凿壁采光的故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就是匡衡。

  汉朝的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家里堆放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卷二,成语“凿壁偷光”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青年时代的穷苦,有这样一种可贵之处,就是它能把人的整个意志,转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愿望。穷苦的人,会为了一块面包而努力。他没有金钱,剩下的便只是梦幻。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人,为了报复一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男人,劫走了他年幼的孩子。她把孩子交给一个巫师,要求巫师在这个孩子身上,用最凶残的方法施行报复。不久,巫师通知这个女人说,他已经用了最残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则罢,一看大怒,那个“可恶”的孩子,居然被当地一位富翁收养了,她立即跑去责问巫师,巫师叫她不用急,等着瞧就是了。

  后来,那个孩子在骄奢的环境中成长,没有养成强健的体魄,没有坚韧的意志,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产和贫困的沉重打击下,软弱无能的他每况愈下,生不如死。在徒然挣扎了一段时间后选择了自杀。

  我们撇开这个故事的逻辑和道德伦理不说,单就巫师所使用的报复方法,就能获得极大的启示:过于优越的环境,反而会使人的肉体和意志均受到摧毁,从而失去活力,凿壁偷光最大的寓意在于此。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