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周瑜打黄盖 篇一
周瑜打黄盖,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段典故。它发生在三国时期,是关于周瑜和黄盖之间的一次战争。这段历史故事不仅有着丰富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更展现了周瑜和黄盖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忠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典故的背景以及其中的故事情节。
在三国时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控制了西南,而孙权则掌握了东南地区。刘备为了与孙权联盟,派了一位名叫黄盖的将军前去投降孙权。黄盖是个非常勇猛而且聪明的将领,他带着一支精锐部队和丰富的经验来到了孙权的军队中。周瑜是孙权的重要谋士,他非常欣赏黄盖的才能,并与他成为了好朋友。
然而,曹操并不希望孙刘两家联合起来对抗自己。于是,他派出了大军进攻孙权的东南地区。周瑜和黄盖得知曹操的军队即将来袭,他们决定联手抵抗。周瑜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阻止曹操的水军进攻。他提出了一个计策,称之为“借东风”。根据这个计策,他们将在船上装上火箭和火药,借助东风的力量引燃这些火箭和火药,从而引发火灾,烧毁曹操的船只。
然而,这个计策需要一个勇敢而又聪明的人去执行。而黄盖正是最适合的人选。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在执行中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智慧。他乘着小船潜入曹操的船队中,点燃了火箭和火药,并顺利返回了孙权的船队。当曹操的船队遇到火灾时,他们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这为孙权的船队提供了有利的战机。最终,孙权的船队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进攻,并保卫了东南地区。
这个典故中展现了周瑜和黄盖的智慧和勇气。周瑜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而黄盖则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成功地执行了它。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友谊使得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战胜困难的关键,而真挚的友谊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
历史典故:周瑜打黄盖 篇二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其中之一就是周瑜打黄盖。这个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是关于周瑜和黄盖之间一次战争的故事。这个典故既有着激烈的战争场面,又展现了周瑜和黄盖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忠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讲述这个典故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在三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势力范围,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而周瑜和黄盖则分别属于东吴势力的重要将领。周瑜是孙权的谋士和统帅,他聪明、机智,善于制定战略。黄盖则是孙权的得力将领,他勇猛无敌,以军事才能而闻名。周瑜和黄盖是好朋友,他们在军事上互相倚重,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
曹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他一直想统一中国。为了阻挡曹操的进攻,周瑜和黄盖决定采取行动。周瑜提出了一个计策,称之为“借东风”。根据这个计策,他们将利用东风的力量引燃火箭和火药,烧毁曹操的船只。这个计策需要一个勇敢而又聪明的人去执行,而黄盖正是最适合的人选。
黄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在执行中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他乘着小船潜入曹操的船队中,点燃了火箭和火药,成功地引发了火灾。当曹操的船队遇到火灾时,他们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这给了孙权的船队一个有利的战机。最终,孙权的船队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进攻,并保卫了东南地区。
这个典故展现了周瑜和黄盖的智慧和勇气。周瑜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而黄盖则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成功地执行了它。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友谊使得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战胜困难的关键,而真挚的友谊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这个典故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历史典故:周瑜打黄盖 篇三
历史典故:周瑜打黄盖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周瑜打黄盖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周瑜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军大营的作战方案。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黄盖当即表示:为报答孙氏厚思和江东的事业,甘愿先受重刑,尔后再向曹操诈降。
第二天,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他命令诸将各领取3个月的粮草,分头作好破曹的作战准备。黄盖打断周瑜的话茬,抢先说:“不要说3个月,就是支用30个月的粮草,也无济于事。如果这个月内能打败曹操,那再好不过了;如一月之内不能击溃他,倒不如依了张子布的主意,干脆束手投降。”周瑜闻听到这种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动摇军心的投降论调后,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黄盖也不示弱,他以江东旧臣的资格倚老卖老,根本就没把周瑜放在眼里。这就越发使周瑜怒不可遏,他立命从速斩决。周、黄矛盾的升级激化使诸将悄悄不安。大将甘宁以黄盖乃东吴旧臣为由,替黄盖求情,被一阵乱棒打出大帐。众文武一见大都督火冲脑门,老将黄盖死在眼前,就一齐跪下,苦苦为黄盖讨饶。看在众人的面子,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100脊杖。众文武还觉得杖罚过重,仍苦求周瑜抬手。周瑜此次寸步不让,他掀翻案桌,斥退众官,喝令速速行杖。行刑的士兵把黄盖掀翻在地,剥光衣服,狠狠地打了50脊杖。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惟独一人心里清楚,他一言不发,袖手旁观,他就是诸葛亮。
这50军棍将黄盖打得也真够惨的,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其他将领来探视时,黄盖守口如瓶,只是长吁短叹,似乎有许多难言的隐情。当他的密友阚泽抱着怀疑的态度前来视疾时,黄盖才道出了实情,并转请素有忠义和胆识的阚泽替他潜去曹营代献诈降书信。富有阅历、老谋深算的曹操,面对潜至的阚泽和诈降书,将信将疑。但阚泽也决非等闲之辈,他既具胆识,又能言善辩,最终使曹操不得不信。恰在此时,已混入周瑜帐下的蔡中、蔡和两人也遣人送来了周瑜怒杖黄盖的密报。阚泽离开曹营回去之后,又使人给曹操带去了密信,进一步约定了黄盖来降时的暗号和标识。这期间,蔡和、蔡中也从江南岸为曹操暗通消息。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更使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了。
曹操水军多由北方人组成,他们不适应水上生活,不少人因颠簸晕船而发生疾病。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这样一来,曹操的战船或30只一队,或50只一组,都用铁锁连到了一起,并在船上铺了木板,士卒战马往来如履平地。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不仅士卒为之欢呼雀跃,就是久经战阵、深明兵法的曹操,面对稳如泰山的船阵,也自以为得计。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二十日,孙刘联军方面已作好大战前的准备与部署。诸葛亮设坛祭风三日黄盖,是夜将近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渐起,并越来越急。黄盖也将准备好的20只大船,装满芦苇干柴,浇上鱼油,铺好引火用的硫黄、焰硝等物,然后用青布油单遮盖好,船头还钉满大钉,船上又竖起诈降的联络标识“青龙牙旗”。每条大船后面各系着行动便捷的.小船“走舸”。黄盖还特派小卒持书与曹操约定当晚来降。周瑜也安排好接应黄盖的船只和进攻的后续队伍。
江北的曹操,正在大寨中与诸将等待消息。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烧死的、淹死的人和马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其中在打黄盖时有一个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将黄盖斩首时,鲁肃替黄盖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观看的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诸葛亮一点要求情的意思都没有。等到黄盖被打五十大板之后,鲁肃去营中找诸葛亮质问:“黄盖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贵客,为什么见死不救?”诸葛亮听完脸色一变:“子敬(鲁肃的字)欺负我啊!”鲁肃就疑惑了:“我一直对待你都不错,哪来欺负你?”诸葛亮大笑着说:“这是周瑜和黄盖在用苦肉计,利用假情报让蔡中蔡和传消息,我怎么可以随便说出?”鲁肃显得有点不相信,诸葛亮又说:“这事千万别告诉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烦了,你只说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鲁肃便答应了,回到周瑜营中,周瑜问鲁肃:“诸葛亮对此事有何看法?”鲁肃便按照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说他也埋怨都督做法”。周瑜听完非常高兴,这次瞒过他了。鲁肃问怎么回事,周瑜回答:“这是我和黄盖为了麻痹曹操使的诈降计,看来诸葛亮完全不知道,这人未必是我对手。”鲁肃听完大吃一惊,心里暗暗佩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可见苦肉计瞒得过曹操,瞒不过诸葛亮。要是曹操像诸葛亮一样谨慎,那么黄盖那五十杖不单白打,赤壁之战的历史也要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