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作文(精简6篇)

时间:2014-01-06 09:48: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张謇作文 篇一

张謇:中国近代教育的倡导者

张謇,字宗山,江苏省无锡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生于1837年,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面对家境的困苦,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坚持自学成才。他独立思考,广泛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为他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他能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张謇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倡导者之一。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坚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他还提出了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观点,主张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张謇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坚持爱国主义思想,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团结奋斗。他主张通过政治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和政策建议。他的政治主张和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张謇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政治主张为今天的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该铭记张謇的贡献,为他的事业继续努力。

张謇作文 篇二

张謇与西方教育的交流与借鉴

张謇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国内,还体现在与西方教育的交流与借鉴上。他积极推动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对话,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教育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国急需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改革和发展教育。张謇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积极与西方教育家进行交流,学习西方教育的先进经验,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张謇主张注重实践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是非常新颖和先进的。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实践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他亲自赴美国考察,并与当地的教育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通过学习西方教育的经验,将其应用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张謇还借鉴了西方教育的管理和组织模式。他提出了注重学校管理和师资培养的观点,推动了中国教育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他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注重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他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张謇与西方教育的交流与借鉴不仅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西方教育提供了了解和认识中国教育的机会。他的努力推动了中西教育的对话与合作,促进了中西教育的共同发展。他的倡导和实践为今天的中西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张謇的精神,加强中西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謇作文 篇三

  巴金、霍金、钱学森……这些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的家乡在江苏省海门市,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张謇的故乡就在这儿。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1876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4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在吴淞复校。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张謇一个热爱祖国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增添了光彩,所以我要向他学习,努力地把文化知识学到手,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謇作文 篇四

  虽然不曾见过张謇,但是张謇的故事早已深入我们心中。张謇如同一部史诗,一首战歌,似一方基石,一股激流,吸引着我们走进他,聆听他爱国的心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走进张謇故居,你们首先就会看见一棵高耸入云,已经活了四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它代表着张謇永不磨灭的灵魂。如今它更是诸多学子朝奉张謇的纪念牌,在它的一周挂满了红色的心愿牌。

  走进纪念馆的大厅,墙壁上一个个醒目的、大小不一的数字“42、16、43、98、370……”记录着张謇先生一生有重要意义的年龄,更是他一生丰功伟绩的见证。16岁的张謇考上了秀才,经过了艰苦的奋斗,42岁终于中了状元,开始了为劳苦民众谋出路,开创了工业、农业、教育的先锋。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我们开始走进张謇不平凡的一生。张謇五岁就进了私塾读书,因家境贫苦,所以生活十分艰苦,不到三更半夜不睡觉。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张謇16岁就考中了秀才,成绩名声在外。先生对他严加训斥,张謇并没有气馁,日夜苦读,晚上用竹子夹住头发,一痛就起来读书;夏夜为了防蚊虫叮咬,就把脚放进了缸了。就这样发奋学习,终于在42岁那年高中状元。

  走上二楼,记载着张謇实业救国,他深为国家落后挨打的命运担忧,于是辞官返乡。一生要求自己“生当劳死,不当逸生”,创办了许多集团、学校。最感动人心的是满头白发的张謇,双手拄着拐杖,即使自己体力不支,依然冒着酷暑现场视察。在他逝世前的二十三天还在为人民工作,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出张謇故居,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张謇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为国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张謇家乡的孩子,我深深为他自豪,更感觉到应该向他学习,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和社会,从现在起就好好学习,长大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张謇作文 篇五

  说到南通,大家都会想起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清代状元张謇,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而张謇故居,则是我们了解张謇爷爷的第一步。

  张謇故居坐落在城区南濠河畔的“濠南别业”,新建成于2010年11月,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红瓦、灰墙、明窗,十分美丽。大楼的北门面街,对着清河。大门两边分别栽着广玉兰、黄檞树,另外还有罗汉松等。大楼的西边院内栽有枇杷、碧桃、月季等各种花木。楼的南面院内,有草坪、花圃。大楼朝南也有门,门前为一平台,阶梯从两边上修缮时所种植。只有门前平台两边各有一根紫藤,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为当年所移植。每到春天,藤纠缠,花烂漫,一红一白,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张謇爷爷曾有诗赞叹:“花时朝霞晚霞舒,百年靺鞨垂流苏。”如今老干苍苍,粗如巨臂,枝枝游龙,一直长到三楼阳台顶棚上,惹人惊赞呢。理所当然,和很多古老的房子一样,底楼的光线比较暗。踩着楼梯,“噔、噔、噔”一声声清脆的回响,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当年。上了二楼,正对大门的房间是厅堂,当年主人的用具一如既往地陈设在那里。和厅堂相连的还有一个中西合璧的游廊,经过游廊的各内室分别是介绍张謇先生兴办实业的所有事迹展示厅。看了二楼,三楼是什么样子的呢?三楼最最显眼的是大厅中间的一块张謇当年所书之家训碑,那是张謇当年翻遍典籍,罗列名家之家训经典名句组织而成。三楼还有张謇生平的图片展览,几百幅旧照片,几乎成了近代南通的全部景观,好像一碗浓缩的汤汁,味道醇厚。

  据说,张謇爷爷之所以选择这片坐落在旧城外的僻地造屋,除了东边靠近濠南别业,西边临近五公园,环境幽静之外,还颇有怀念的寓意呢。早年张謇有位叔叔就在这里购屋谋生。幼年张謇来能常在这一带游戏。他爬过叔叔门前高大粗壮的柳树,在河边钓鱼;跑到西邻的药王庙里,看皂夹树挂果,在神龛背后涂写……这里留有张謇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在,有关部门将濠南别业修葺整理一新,供人们参观、学习,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张謇作文 篇六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美丽的菊花正在开花,挺拔的松柏依然是那样苍翠。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去张謇故居。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仿清的门楼,门楼的匾额上写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謇纪念馆”,门楼外有一左一右,一雄一雌的两只石狮,它们被雕刻的栩栩如生。

  走进纪念馆,迎面而来的一块照壁上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诺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绕过照壁,走过张公祠堂,就来到了张謇纪念堂。这是一幢大约大2000平方米的洋房,里面记录着张謇的一生。我一边走一边看,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小孩,将脚伸进坛子里,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津津有味的看呢。一看介绍,才知道,这时夜读三更的故事。走着走着,我看见了另一则雕塑,一个年老的人,拿着毛笔,旁边有两个人,正拿着一副字欣赏着,我想这应该就是张謇卖字的故事吧!我左看看,右瞧瞧,又一则雕塑吸引了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手,而妈妈却准备接过一些钱,是谁在给钱?原来是张謇,我想,可能是张謇正挑着扁担回家在路旁发现了一块钱,他往四周看看,见到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正着急地寻找什么东西,他赶紧上前询问,他们一听就笑了,开心的接过钱。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状元山上的亭子,亭子里,大家都去撞了撞“金榜题名钟”。

  最后我们还看到了张謇故居里的这棵苍天大树“古银杏树”,他已经四百岁了,依然是那么挺拔,那么苍翠,似乎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

  快到中午了,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故居。

张謇作文(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