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经典3篇)

时间:2016-08-02 08:14: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 篇一

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语言艺术,它以简短、幽默的形式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性。这些歇后语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历史。

首先,歇后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典籍和传说。比如,有一句经典的歇后语“东施效颦”,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列子·汤问》中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个人叫东施,他长得丑陋无比,但是他却喜欢模仿美人的动作和表情,结果却像猪八戒看到了佛祖一样,搞得滑稽可笑。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形容一个人模仿他人但却搞砸了的情况。

其次,歇后语的典故还来源于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比如,有一句歇后语“打草惊蛇”,这句歇后语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个将军叫霍去病,他善于用兵,经常以少胜多。有一次,他带领部队围剿敌军,当他的部队即将获胜时,他突然下令放弃攻击,让敌军逃走了。士兵们不解,霍去病解释说,他是想打草惊蛇,先放走一部分敌军,引出更大的敌军,然后再一举歼灭。这个典故后来就被用来形容故意暴露自己的一部分行动,以便引出更大的问题或危险。

另外,歇后语的典故还有一些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比如,有一句歇后语“狐假虎威”,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庄子·外篇·秋水》中的故事。相传,有只小狐狸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只老虎,它害怕老虎吃掉自己,就装作很凶狠的样子吓唬老虎。老虎被吓住了,就逃跑了。小狐狸得意地说:“我假装凶狠的样子,吓唬了老虎。”后来,人们就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个靠别人的威势来吓唬别人的行为。

总的来说,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语言艺术,其典故和历史渊源丰富多样。无论是来源于典籍和传说,还是历史人物和事件,或者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每一句歇后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和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 篇二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以简短、幽默的形式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性。歇后语的典故和历史源远流长,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

首先,歇后语的典故与中国古代的典籍和经典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一句经典的歇后语“一石二鸟”,它的典故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故事。故事中,孟子告诉梁惠王,一块石头可以砸死一只鸟,那么两块石头就可以砸死两只鸟。这个典故后来就被用来形容一个行动或方法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标。

其次,歇后语的典故还与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有关。比如,有一句歇后语“卧薪尝胆”,它的典故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故事中,项羽在被刘邦围困的时候,为了激发自己的斗志,他卧薪尝胆,以表决心。后来,人们就用“卧薪尝胆”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忍受艰难困苦。

此外,歇后语的典故还有一些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比如,有一句歇后语“杞人忧天”,它的典故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个人住在杞国,他总是忧虑天塌下来。他向杞国国君请命,要修建一座大柱来撑起天空。国君笑他愚蠢,但这个人却坚持认为天塌下来是有可能的。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一个人担心无谓的事情。

总的来说,歇后语的典故和历史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和经典著作,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每一句歇后语都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和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 篇三

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

  歇后语一般出自于古代生活,因此,许多歇后语都含有历史典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歇后语典故历史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典故】

  1.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三国时蜀主。赵云在长坂坡救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来见他时,他故意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了救你,差点伤了我一员大将。事出《三国演义》。此语用来指那些虚假的笼络人心的行动。成语:虚情假意。

  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建安十五年,刘备陪妻回家省亲,到江东见孙权时,提出让东吴让出江陵,孙权当时未正面答复。刘备回荆州后,鉴于江陵为荆州咽喉,势在必得,便有武装夺取的打算。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为巩固联盟,建议将江陵“借”给刘备。孙权亲攻合肥虽已失败,但此时仍视曹操为主敌,仍需孙刘联盟,特别是鉴于若刘备从上游攻江陵,便不好防守这一事实,便将江陵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历史事实。

  4.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话说诸葛亮三气周瑜之后,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周瑜,又何必要生诸葛亮呢?)而亡。孙权知道周瑜死后,非常伤心,并照周瑜遗书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去巴丘吊丧。途中,诸葛亮知周瑜灵柩已到柴桑,便率部前往。当诸葛亮一行来到柴桑后,周瑜部将想杀诸葛亮,但见赵云在其身旁便不敢下手。诸葛亮读了祭文后,伏地大哭,连鲁肃都很受感动。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周瑜的死而伤心,他是哭给周瑜的部下看的,真正目的是消除东吴的`敌意,维持孙刘联合。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对抗曹操。为了让使曹操上当,周瑜和黄盖决定使用苦肉计。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不逊。于是周瑜大怒,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便将黄盖处于杖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就相信了黄盖,之后赤壁之战爆发,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计,曹操的船团被黄盖的火船击中而着火,加上庞统的连环计和诸葛亮招来的东风,曹操军溃不成军,经过周瑜的奇袭后几乎全军覆没,甚至到了差点要被关羽所杀的地步。之后曹操惧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6.诸葛亮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话说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司马懿派兵来夺街亭,马谡因为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之前马谡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不忍心,但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处斩马谡。

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