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诗句带拼音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清明时节的诗句带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qīng míng shí jiē yǔ fēn fēn),
路上行人欲断魂(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借问酒家何处有(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牧童遥指杏花村(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此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2、《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jiā jiē qīng míng táo lǐ xiào ),
野田荒冢只生愁(yě tián huāng zhǒng zhī shēng chóu )。
雷惊天地龙蛇蛰(léi jīng tiān dì lóng shé zhé ),
雨足郊原草木柔(yǔ zú jiāo yuán cǎo mù róu )。
人乞祭余骄妾妇(rén qǐ jì yú jiāo qiè fù ),
士甘焚死不公侯(shì gān fén sǐ bú gōng hóu)。
贤愚千载知谁是(xián yú qiān zǎi zhī shuí shì ),
满眼蓬蒿共一丘(mǎn yǎn péng hāo gòng yī qiū )。
译文: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3、《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wú huā wú jiǔ guò qīng míng),
兴味萧然似野僧(xìng wèi xiāo rán shì yě sēng)。
昨日邻家乞新火(zuó rì lín jiā qǐ xīn huǒ),
晓窗分与读书灯(xiǎo chuāng fēn yǔ dú shū dēng)。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就像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诗的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了时令是清明,而自己则是无花无酒的过。第二句中的“兴味萧然"表达出了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作者以“"野僧"自称,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诗的后两句则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