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园》一折写16岁的少女杜丽娘,一步跨入自己家的庭院,发现原来大好年华都因为在闺塾中跟腐儒陈最良读书而浪费了,长叹一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人不把自己投入到春色里,春风哪得与人结缘?细细看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姹紫嫣红的繁花就算开遍,也只剩下断井颓垣相伴,无人怜惜,无人赞赏。就算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原来都在别人的生活里发生,一切和自己无关。看着那些“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道锦绣屏风把她隔在屋里,大好春光被挡在屏风之外,一切的一切与她是不相关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春伤怀,所以丽娘做了那个惊天动地的大梦,梦见书生柳梦梅,持着柳枝来寻她。这个生命的觉醒突如其来,来得蓬勃难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死相随,无悔无怨。
读这样的诗、看这样的戏,我们会感知到自己的生命中也有从未苏醒的春天。很多人直至生命老去,他的春天也一直没有苏醒,生命在冬眠状态下走完了全部的历程。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顿、沧桑,有着很多的忧伤、惶惑、焦虑、悲苦,能对抗这一切的也只有忍辱负重。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指斥命运的不公,但是他从来不知道,还
有一种“春光”,可以去抵抗外在的困顿挫折,可以给生命保鲜,让人在面对沉重时举重若轻。春天的忧伤有时候很深,深到“春恨”的地步,比如他乡客子春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隋代著名的诗人。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江南做官时遇到的早春。诗题《人日思归》,人日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刚好是鸿雁从南方跃跃欲试要回北方的时候。虽然新的一年(“入春”)刚刚七天,但是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他回家的旅程将远远迟于鸿雁,但他的“思归之心”早已经萌发于花开之前。这就是春恨。
这首诗里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意象,意象就是鸿雁、春花。
所有的春天里都满满生长着意象,先来选一个意象说,就是春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后唐的冯延巳和李璟,一臣一主,在春天的水边有过一段有趣的问答。冯延巳作一首词,词牌叫做《谒金门》,开头就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起笔很突兀,风起,但是春水不是大海,没有狂风之下的波澜,只是淡淡地起了皱纹。就这句词,中主李璟开玩笑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水起了波纹,你一个大男人,有你什么事啊?冯延巳一笑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他说我写得还不算好,不如陛下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在细雨中,守候在小楼上,长久的等待,彻夜的吹奏,以至于玉笙的声音都薄了、凉了,这种“痴”,我又怎样去比呢?有这样的心才有这样的洞察力,才有这样的笔触。
春天意识的苏醒,其实是一份人心中的春意荡漾,有时宛如春天那种女儿心情去看自己娇嫩的青春生命。写边塞壮语的王昌龄,曾写过一首生动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一位闺中少妇,可能刚刚十几岁,娇憨贪玩,还不知道忧伤,看见了春天,自己打扮得好好的,上楼头去看景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忽然之间看到柳色青青,枝繁叶茂,想着自己的青春,大好年光无人陪伴。柳色今天有她欣赏,但是她的美丽谁来陪伴呢?她的丈夫把最好的时光用去建功立业,去追逐浮名,而我们的情爱呢?生命的欢欣呢?青春澎湃的时光呢?难道我们全都丢掉了吗?人心里还是多多少少会有点悔意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发现。
欧阳炯的《清平乐》写尽了一个少妇的春情。“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在诗词里面,一个字来回反复用,这是大忌。但在这里,八句里面连用十个“春”,读者不觉得累赘,也不觉着啰唆,只会觉得满纸生春,扑面春风。
再看这首《清平乐》的下半阕,写的是春中少妇的心情。“春幡细缕春缯”,春幡是什么?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子和少妇去迎春的时候挂在柳树上或系在自己的簪子上的,用薄薄的漂亮的丝绸做的窄长条的小旗。春缯指做春幡的又薄又细的丝织品。也许这个巧手的少妇自己做了很多小春幡,想要系在簪子上迎接她的丈夫,让丈夫陪她游春。但是丈夫没有归来,她只有懒懒地把这些春幡扔在桌上。“春闺一点春灯”,在春闺不眠之夜陪她的只有一盏灯。梦里依稀见到爱人归来,醒来时心里失落中更添烦乱,于是终于明白,“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恼人缭乱的不是春光,而是自己的一颗春心……心里有花开,心里有发现,人的生命才蕴涵春色。
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