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一
医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医生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旨在保障医生的专业素质,维护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首先,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当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不得非法获取、泄露或滥用患者的个人信息。医生应当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其次,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保持专业素养和学术诚信。医生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追求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生应当正直、真实地对待患者和同行,不得捏造、隐瞒或歪曲医学实情,不得从事伪科学或违法行为。
此外,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遵循医学伦理规范。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应当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尽力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得因为个人原因或经济利益而歧视、虐待或剥削患者。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知情权,充分告知患者疾病的性质、治疗的风险和效果,让患者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最后,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积极参与医疗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医生应当与其他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应当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给予他们必要的安慰和支持,保持与患者家属的良好关系。
总之,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是医生必须遵守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涉及到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同行、医生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保持专业素养和学术诚信,遵循医学伦理规范,积极参与医疗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只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医生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二
医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医生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旨在保障医生的专业素质,维护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首先,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应当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不得非法获取、泄露或滥用患者的个人信息。医生应当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其次,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保持专业素养和学术诚信。医生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追求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生应当正直、真实地对待患者和同行,不得捏造、隐瞒或歪曲医学实情,不得从事伪科学或违法行为。
此外,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遵循医学伦理规范。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应当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尽力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得因为个人原因或经济利益而歧视、虐待或剥削患者。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知情权,充分告知患者疾病的性质、治疗的风险和效果,让患者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最后,医生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医生要积极参与医疗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医生应当与其他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应当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给予他们必要的安慰和支持,保持与患者家属的良好关系。
总之,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是医生必须遵守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涉及到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同行、医生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保持专业素养和学术诚信,遵循医学伦理规范,积极参与医疗团队的合作和交流。只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医生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三
1)救死扶伤,爱岗敬业
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不谋私利,不畏风险,不辞辛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把维护患者生命、增进人类健康作为崇高职责;遇到危重患者,须尽力赴救,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时机;发生差错事故要及时报告,自觉维护患者利益;保持病案材料、统计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2)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对待患者不分民族、职业、外貌、地位,一视同仁,不随意将医者的意志强加于患者,实施医疗行为应以尊重患者人格为前提。
3)尊重同事,平等相处
在医疗活动中,临床各科室间和同部门上下级医师要顾大局,识大体,一切以患者和集体利益为重,互相配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团结协作,合力共事。
4)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着装整齐,举止文明,态度热情、和蔼,语言亲切、文明,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主动与家属联系、沟通,有问必答,不讲忌语。
5)医术求精,慎言守密
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维护患者的各种利益,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向患者和家属告知病情时,使用规范性语言。
6)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坚持依法行医,清正廉洁,不以医谋私,不收受、索取病人钱物,不接受吃请或馈赠,拒收红包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四
1、忠于职守、患者第一 热爱护理职业。
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重患者平等就医的权利。——视同仁,任何情况下,不以各种手段轻视和侮辱患者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2、勤奋学习、精益求精 勤奋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
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在不断开阔医护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做好护理工作。
3、热情体贴、认真负责 热情做好基础护理和生理护理、注意运用语言激励。
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治疗、康复中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状况。
4、互尊互助、团结协作 同事间相互尊重、互帮互助,主动与医、技、工等人员团结、协调地完成各项医疗任务。
5、仪表端庄、慎独守密 仪表端庄、言行轻稳,服装整洁、主动热情;单独操作时,不论有无监督、不做有损于患者利益的事,为患者保护隐私。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五
1、医学伦理学的内涵
现代医学伦理学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三大原则:一是拥有人道主义医学观;二是敬畏与关爱每一条生命;三是患者的健康利益高于一切。三大原则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医学实践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医学伦理道德实践,“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广大患者赋予医务人员的使命,给予医务人员的信任。医务人员要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保障广大患者的健康作贡献,做到医心赤诚。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医者的灵魂,是医务人员贯穿于工作始终的行为准则。
2、当下医生职业道德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生作为“社会人”,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医生职业道德水平滑坡,医患纠纷问题频繁出现,医生这一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医学伦道德挑战。
2.1价值观扭曲,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开始被一些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道主义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些医生经受不住这些不良观念的诱惑,价值观念扭曲,导致在医疗工作中做出了一些与医学伦理学道德标准相背离的事情。“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有些医生置医德、责任、原则与不顾,违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治病救人的医疗过程变成了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由于患者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对医生的信任以及对医疗行业奥秘的未知,使得部分医生有机可乘。有些医生为增加医院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个人提成,“开大处方、小病大治”、“开贵药、新药”现象屡见不鲜。“收受红包”更是已经成为某些医院的诊疗潜规则,在这种就医环境下,患者担心不送红包医生不给予好的治疗,而医生收了红包在诊疗过程中就会更细致、更认真,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2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
医患关系紧张是现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医务人员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乏、主动性差、耐心度不够等都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些医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对患者的治疗过于程序化、机械化,盲目停在单纯的技术范围内,过度依赖生物医学技术,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实践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关怀。有些医生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为避开医疗风险拒绝接诊危重患者,使得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危及生命。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有违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有违医生职业操守,对患者以及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有些医生对患者有差别待遇的情况,熟人或熟人介绍就医均可享受特权,不仅可以免去排长队的烦恼,还可以得到医生细致耐心的诊疗,甚至可以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就医费用。这种行为不但使患者心理产生不平衡感,更有违医学伦理学公平原则,不利于医患和谐相处。
3、医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3.1市场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负面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道德真空的时代,人们处于道德的迷茫期,很容易走向歧途。当然,医生也不例外。有些医生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思想的影响,自身价值观发生严重偏差,违背医学伦理职业道德,把自己所掌握的医疗知识变成了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有些医生偷换概念,曲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认为作为医生这个职业所付出的辛苦与自己收到的回报不成比例,并以此为借口将灰色收入合理化。这种行为不但严重干扰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行业秩序,也严重制约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
3.2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
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内部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用来约束医生的日常行为。监督管理机制是依靠硬性制度条款来约束医生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方式。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能单纯的靠医生的自律,还要辅助严格的、完善的制度监管。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医学伦理规范的有效实施,还能促进医生自身道德水平的建设和提高。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医生的日常从医行为,明确指出医生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具体案例根据情节来判定,情节严重者可吊销从医资格证。虽然我国法律对医生的执业行为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实际处罚的案例却并不多见,这并不代表医生利用自身职位便利收取利益的现象就不存在,而是由于立案程序繁琐、取证困难等原因使得执行困难,也暴露出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机制仍然存在弊端。
3.3医学伦理学教育缺失
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过分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忽视伦理道德教育,重视专业技术的积累,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有些医学生对医学及医学伦理学的内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不重视医学伦理学修养,错误的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医生拥有高超的医术是首要的,医生职业道德排在第二位”。在医学伦理教学中,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没有改变,老师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僵化,忽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迫使学生硬性接受所讲授的内容,毫无新意。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无法与学生内心的思想相契合,被动接受的道德价值观念往往会令学生反感,无法起到主观能动作用。长此以往,致使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却得不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遇到道德问题时埋下隐患。
4、解决现阶段医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对策分析
4.1加快卫生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因素决定了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社会个体追求经济利益在所难免,医疗机构也以社会个体形式而存在,因此,想解决医生职业道德问题,首要任务是调整卫生经济体制。医疗行业属于公益性福利事业,以服务于社会,体现博爱与公益为宗旨。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卫生经济体制下“以药养医”的模式,医疗机构行业内追求经济收入的规则已经形成,现阶段国家应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出台相应的制度严格限制医疗机构医生的报酬与个人业务收入挂钩的做法,从源头上斩断医生灰色收入利益链。提高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医保体系的覆盖面积,提高医保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医保病种范围改革,增加医保病种种类,将重大、特大疾病列入其中,并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
4.2强化医学伦理学德性教育
医学伦理学德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坚持对医务工作者的德性教育既有利于医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个体“人”的完善。在医学伦理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将道德教育与被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和理性能力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正确引导为主,培养医务人员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完善的道德导向能力。强化医务人员道德自律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医务人员的道德观作为个体意识应该自觉地遵照社会形态下道德要求,不断地审度自己、磨练自己、改造自己,形成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要求医务人员应自觉地由“他律”向“自律”升华,形成完善的道德约束内动力。这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完善过程,对医务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意义。
4.3完善医疗卫生行业法律制度
我国有关医疗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急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甚至重建。立法原则应以坚持保障基本人权为前提,从而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合理,更能体现公平、公正,以便可以更好地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目前,我国用以规范医师执业规范的法律仅有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已经无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应积极修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医疗卫生行业更加规范化,为医患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健全的法制不但能够强化医生职业道德理念,还能有效促进医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另外,政府应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机制,加强执法能力,严惩违法行医行为,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以人为本,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4.4重建“以人为本”医疗理念
医患关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核心。现阶段医患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医患关系冷漠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需要我们重建“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医患关系问题的存在绝非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医学上。打破传统观念中医学即是先进技术的误区,重拾医学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应强调医学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尊重生命。医生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复杂的“人”本身,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所以医生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服务,还应富有责任心,将心比心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温暖和人道主义关怀,从而增加患者信任感。“以人为本”呼唤着具有主体性的.人抛弃机械、麻木、被动,回到医学实践中来。
5、总结语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我们要基于全国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用更加理性和崇高的思想来看待医生职业道德现存的问题,积极思考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医生职业道德的实践情况,满足时代发展对我国医疗事业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六
医生又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医疗中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对病人的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难怪常言道:医生杀人不用刀。医生一定要从这类话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十分重大。可见,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医德,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是何等重要。
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私利。有些医院的黑幕、丑闻也随之曝光,而这种种内幕的真相也让人闻之心寒。
最近有媒体报道,在贵州,一名两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后遭护士数次扇耳光,次日死亡。消息一出,迅速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据说,当班护士对小患儿面部的拍打动作,不属于重症监护常规镇痛后的唤醒行为,这是一起严重违反护理规范,丧失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事件。这件事值得我们反思。首先,高尚的道德和专业的技术是一致的。因为护理治疗专业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生命安危。我们能设想一个道德高尚的护士,在她的专业护理技术严重不合格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救死扶伤的责任吗?这只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更严重后果。这样的医务人员即使是服务态度再好,也不会得到病人家属和社会的谅解。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无知就是犯罪。“扇耳光”事件中的那位当班护士就是杀死两岁小患儿的凶手。这给医学界也敲响了警钟。此外,近期在海南校长开房事件中,同一家医院出现了前后两次结果迥异的鉴定,令人大跌眼镜。涉事家长也曾多次接到熟人捎话,校长家人曾托人找他们私了,希望不要把此事闹大,再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据此不禁可以想象这家医院的医德被什么样的势力吃了。一个化验结果的数据是否可靠,一份心电图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每个参加操作和判定的医务人员都能意识到他们做出的结论对病人的以后将发生怎样重大的影响,从而谨慎从事,力求为病人提供最可靠的资料。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其实也是医德高尚的一种体现。
除了以上两个案例体现了当今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欠缺外,我觉得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的态度也很重要。医务人员中对病人态度比较常见的是冷漠。在医务人员眼里,门诊急诊部门都是一个很普通的地方。但是,在病人眼里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病人和他的家属到一个对他们完全陌生的环境,心情又焦急。可是,如果他们看见工作人员是一种漠不关心的神态,如果他们畏畏缩缩甚至低声下气地提问,得到的是爱理不理,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讲医德,用不着说什么大道理,需要的仅仅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假如你带着亲人去看病,或者是自己生了病,你就自然不光计较能不能看上病,看好病,也会计较医务人员的态度好坏等方面了。
当然,医生的职业道德败坏也只是个别现象,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医生护士,像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得者刘振华、王秀瑛等等。媒体也频频报道过医务人员在危急时刻伸出援助之手,像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非典时期、禽流感时期,医务人员都奋斗在第一线。他们之所以被誉为白衣天使,就是因为他们给一个又一个在病痛中的患者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再生。我相信,每一个患者或者亲属看到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匆忙的小跑着推着急诊病患的时候,也会从心底产生一种仰望的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也是十分艰辛的,每时每刻,包括所有的节假日,也毫不例外,都有大量的医务人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帮助病人解决病痛。当然,医生自己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因受到委屈而对他人不满的时候。我想,他们都会尽量克制自己不把这些带到工作中去。当他们穿上白大衣,也就摒除了一切杂念,,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呢?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诊的病人也要多多体谅他们。
最后,简单讲讲如何更好地建设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应注重
医德情感的培养。我认为医生应当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只有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医生也毫不例外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要在医生眼里,都是平等的。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据说北京医院经团委倡议,在门诊大厅安排了两位义务的“导医小姐”。她们每天亲切热烈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给病人提供各种咨询,因此也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感谢,不少医院后来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我觉得这些年轻医护人员的行动,无疑是应该受到赞赏的。实际上,这是并非难以做到的事。如果我们每个在门诊急诊工作的人员都有这种观念,注意一下态度亲切和顺便给病人一点指点,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充满温暖的氛围。
总而言之,仁心加上仁术,医者永远都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