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 篇一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对于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校长的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中,应明确校长的职责和目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校长的职责应包括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同时,校长的目标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便于考核和评价。
其次,在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中,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应包括校长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方式对校长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应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次,在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中,应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绩效优秀的校长,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激发其继续提高工作和发展学校的积极性;对于绩效不佳的校长,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警示,以促使其改进工作并提升绩效水平。
最后,在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中,应注重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考核过程应公开透明,避免个别人的主观偏见和不公正评价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申诉和复议机制,以保障被考核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应明确校长的职责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注重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校长的绩效水平,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 篇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对校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校长的绩效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应明确校长的职责和目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学校的各项工作。因此,校长的职责应包括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同时,校长的目标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便于考核和评价。
其次,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应包括校长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方式对校长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应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次,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应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绩效优秀的校长,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激发其继续提高工作和发展学校的积极性;对于绩效不佳的校长,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警示,以促使其改进工作并提升绩效水平。
最后,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应注重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考核过程应公开透明,避免个别人的主观偏见和不公正评价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申诉和复议机制,以保障被考核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应明确校长的职责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注重考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校长的绩效水平,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 篇三
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
实施校长绩效工资的前提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体现校长职业化的特点,使考核更加准确、客观。以下是校长职级绩效考核方案,欢迎阅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公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校长职级制,是指在本市公办中小学设置独立的校长职级序列,建立独立的校长职务通道和专业的职级评定标准,对符合资格条件的校长进行综合评定、分级聘任的校长管理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校长,是指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含高等院校)所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工读学校(统称中小学)的正、副职校长。
第四条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负责所属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市、区人事主管部门对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职级设置
第五条 校长职级制分别设置正校长、副校长两个职务序列。正校长职务共设5个等级,自上而下分别为特级正校长、一级正校长、二级正校长、三级正校长、四级正校长;副校长职务共设4个等级,自上而下分别为一级副校长、二级副校长、三级副校长、四级副校长。
第六条 二级以上正、副校长实行职数控制。特级正校长不超过正校长总岗位数的`5%,一级正校长不超过正校长总岗位数的10%,二级正校长不超过正校长总岗位数的15%。一级副校长、二级副校长分别不超过副校长总岗位数的20%。
第三章 选拔聘任
第七条 中小学正、副校长按现行人事管理权限,由市、区组织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产生,其后纳入职级制管理。
第八条 受聘校长岗位的,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
(一)受聘正校长岗位的,应在副校长岗位聘任满3年及以上;或具备受聘正校长的其他条件。
(二)受聘小学副校长岗位的,应在一级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满3年及以上且具有3年及以上学校中层管理岗位正职工作经历;受聘中学(含九年一贯制、中等职业、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副校长岗位的,应在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满3年及以上且具有3年及以上学校中层管理岗位正职工作经历;或具备受聘副校长的其他条件。
受聘校长的其他条件,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九条 中小学校长按现行人事管理权限聘任,每一聘期为4年。
第四章 职级评定
第十条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定委员会”),负责对校长职级进行评定。评定委员会由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组成,人数不少于11人。评定委员会开展职级评定时,评定委员会成员是参评校长的近亲属或者与参评校长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定的,应当回避。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取消其评定委员会成员资格,取消与其有具有回避情形的参评校长的评定结果。各区评定委员会成员组成应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市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全市二级及以上正、副校长和市教育行政部门直属学校校长的职级。区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本区三级及以下正、副校长的职级。区评定委员会评定结果应自确定之日起5日内,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校长职级评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学历条件。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和具备相应的上岗证书。
(二)任职年限条件。特级正校长须担任一级正校长两年及以上,一级正校长须担任二级正校长两年及以上,二级正校长须担任三级正校长两年及以上,三级正校长须担任正校长两年及以上。一级副校长须担任二级副校长两年及以上,二级副校长须担任三级副校长两年及以上,三级副校长须担任副校长两年及以上。
第十三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规模、类型及校长工作资历、专业能力和工作成效等因素,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定办法和评价量化指标体系。
第十四条 中小学校长职级原则上每2年评定一次。评定委员会根据职级数量空缺情况,在核定的职级数量范围内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评定。特殊情况下,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临时召集评定委员会进行评定。
第十五条 首次受聘为校长职务的,原则上均从该职务最低职级起任,其中正校长认定为四级正校长,副校长认定为四级副校长。属本市引进的市外校长或者从本市其他单位聘任校长的,可由市、区评定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评定职级。
第五章 考核、交流和转聘
第十六条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由聘任机关进行考核。
第十七条 三级及以上正、副校长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的,降低一个职级。四级正、副校长在一个聘期内年度考核有两次为基本合格的,撤销职级并予以解聘。
中小学校长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撤销职级并予以解聘。
第十八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小学校长交流办法,鼓励优秀校长向偏远或基础薄弱的学校交流,提升教育质量。
第十九条 中小学校长不再担任校长职务的,可以根据职级工资执行情况,在本市教育系统内转聘等于或者高于受聘校长前岗位等级的岗位,但被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解除聘任的除外。需调任、交流至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按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职级工资
第二十条 市人力资源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结合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工资分配办法。
第七章 纪律与监督
第二十一条 为确保职级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申诉委员会,受理实施中的投诉与申诉,对职级评定工作进行监督。申诉委员会由教育专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3人,与市教育、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人各1人组成。
参评校长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评定委员会成员有应当回避而未回避情形,或者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情形的,可自知晓上述情形之日起15日内,向申诉委员会书面提出异议。申诉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
第二十二条 校长职级评定委员会成员在评定过程中,出现失职失责情况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予以通报,取消其评定委员会成员资格,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参评校长存在伪造资料等不正当手段或者实施不诚信行为的,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管理权限取消聘任,并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引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二十五条 中小学校长首次实施校长职级制的定级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