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精简3篇)

时间:2014-02-01 06:12: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 篇一

在现代企业中,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固定资产,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本文将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制度设计的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固定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具有独立使用价值且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有形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管理固定资产可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固定资产的管理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

其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是固定资产的登记与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的登记制度,明确资产的名称、编号、规格、数量、取得方式等信息,并通过标识、贴标等方式进行实物管理。其次是固定资产的验收与入库。在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中,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确保购入的资产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在资产入库时应该进行详细的登记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管理工作。再次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维护。企业应该建立资产的使用规范,明确使用人员的责任和权益,同时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保养,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最后是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报废。企业应该建立资产处置与报废制度,明确资产的处置程序和相关责任人,并及时进行资产的报废处理,以避免闲置资产的浪费和损失。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设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固定资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 篇二

固定资产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固定资产,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本文将从资产登记与管理、资产采购与验收、资产使用与维护以及资产处置与报废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的探讨。

首先是资产登记与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的登记制度,明确资产的名称、编号、规格、数量、取得方式等基本信息,并通过标识、贴标等方式进行实物管理。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并进行定期盘点和清查,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准确性。

其次是资产采购与验收。企业在进行资产采购时,应该建立严格的采购流程,明确采购的需要和要求,进行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签订合同并进行验收。验收过程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确保采购的资产符合预定的质量和性能要求。

接下来是资产使用与维护。企业应该建立资产的使用规范,明确使用人员的责任和权益,加强对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保养。同时,企业应该制定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是资产处置与报废。企业应该建立资产处置与报废制度,明确资产的处置程序和相关责任人,并及时进行资产的报废处理。资产处置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处置的公平、公正和合法。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对资产的评估和处置决策,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产的价值和效益。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设计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固定资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 篇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

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特点,分析、归纳、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措施,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高效运行。固定资产业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取得、验收移交、日常维护、更新改造和淘汰处置等五个环节。

(一)固定资产取得

固定资产涉及外购、自行建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等方式。生产设备、运输工具、房屋建筑物、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等不同类型固定资产有不同的验收程序和技术要求,同一类固定资产也会因其标准化程度、技术难度等的不同而对验收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通常来说,办公家具、电脑、打印机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固定资产验收过程较为简化,对一些复杂的大型生产设备,尤其是定制的高科技精密仪器,以及建筑物竣工验收等,需要一套规范、严密的验收制度。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新增固定资产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不符要求、进而影响资产运行;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主要管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合同、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单,编制验收报告。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建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验收合格后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未通过验收的不合格资产,不得接收,必须按照合同等有关规定办理退换货或其他弥补措施。对于具有权属证明的资产,取得时必须有合法的权属证书。

2.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企业应当通盘考虑固定资产状况,根据其性质和特点,确定和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投保范围和政策。投保金额与投保项目力求适当,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规范投保行为,应对固定资产损失风险。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应当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防范固定资产投保舞弊。已投保的固定资产发生损失的,及时调查原因及受损金额,向保险公司办理相关的索赔手续。

(二)资产登记造册

企业取得每项固定资产后均需要进行详细登记,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便于固定资产的统计、检查和后续管理。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

1.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列明固定资产编号、名称、种类、所在地点、使用部门、责任人、数量、账面价值、使用年限、损耗等内容,有利于企业了解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全貌。

2.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资产卡片应在资产编号上与固定资产目录保持对应关系,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便于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固定资产目录和卡片均应定期或不定期复核,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三)固定资产运行维护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过剩,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甚至发生生产事故,或资源浪费。

主要管控措施:

1.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2.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并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

3.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审核施工单位资质和资信,并建立管理档案;修理项目应分类,明确需要招投标项目。修理完成,由施工单位出具交工验收报告,经资产使用和实物管理部门核对工程量并审批。重大项目应专项审计。

4.企业生产线等关键设备的运作效率与效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操作人员上岗前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特殊设备实行岗位许可制度,需持证上岗,必须对资产运转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资产使用流程与既定操作流程相符,确保安全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四)固定资产升级改造

企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升级改造,以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证生产的安全环保。固定资产更新有部分更新与整体更新两种情形,部分更新的目的通常包括局部技术改造、更换高性能部件、增加新功能等方面,需权衡更新活动的成本与效益综合决策;整体更新主要指对陈旧设备的淘汰与全面升级,更侧重于资产技术的先进性,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线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主要管控措施:

1.定期对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评估,结合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可持续性,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技改方案,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可行性分析,并且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

2.管理部门需对技改方案实施过程适时监控、加强管理,有条件企业建立技改专项资金并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五)资产清查

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全面清查,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

主要管控措施:

1.财务部门组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需定期进行清查,明确资产权属,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在清查作业实施之前编制清查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后进行相关的清查作业。

2.在清查结束后,清查人员需要编制清查报告,管理部门需就清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真实性、可靠性。

3.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应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报告审核通过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并上报备案。

(六)抵押质押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该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也称质权,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企业有时因资金周转等原因以其固定资产作抵押物或质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如到期不能归还借款,银行则有权依法以该

固定资产折价或拍卖。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抵押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抵押资产价值低估和资产流失。

主要管控措施:

1.加强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管理,明晰固定资产抵押、质押流程,规定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程序和审批权限等,确保资产抵押、质押经过授权审批及适当程序。同时,应做好相应记录,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2.财务部门办理资产抵押时,如需要委托专业中介机构鉴定评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应当会同金融机构有关人员、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现场勘验抵押品,对抵押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抵押资产,应编制专门的抵押资产目录。

(七)固定资产处置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确定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的科学性,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1.对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

2.对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

3.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及非货币交换的固定资产,应由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置申请,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资产评估报告。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企业应特别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相关授权人员办理,固定资产处置价格应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批后确定。对于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应当考虑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采取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4.对出租的固定资产由相关管理部门提出出租或出借的申请,写明申请的理由和原因,并由相关授权人员和部门就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应签订出租或出借合同,包括合同双方的具体情况,出租的原因和期限等内容。

上一篇:学校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