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管理制度 篇一
内控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内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规范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控制风险、保护企业利益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流程。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健康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内控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规范业务流程和提高运营效率。在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需要合作完成各种业务活动。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来指导和管理这些业务活动,很容易出现混乱和冲突,导致业务无法顺利进行。而内控管理制度可以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流程,使得业务能够有序进行,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
其次,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控制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内控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减少损失的发生。同时,内控管理制度也可以帮助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减少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第三,内控管理制度可以保护企业利益和资产安全。在一个企业中,有很多重要的资产和利益需要得到保护,如财务资产、知识产权等。内控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监督机制,确保这些资产和利益不受到损失和侵害。同时,内控管理制度也可以防止内部人员滥用职权和进行不当行为,保护企业的利益。
最后,内控管理制度可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声誉。一个有良好内控管理制度的企业,通常会更受投资者、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认可。因为他们知道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来管理风险和保护利益,从而增加了他们与企业合作的信心。而没有内控管理制度的企业,往往容易出现安全漏洞和风险问题,给企业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内控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企业规范业务流程和提高运营效率,识别和控制风险,保护企业利益和资产安全,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声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内控管理制度 篇二
构建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
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控制风险、保护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识别和控制风险,保护企业利益和资产安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
首先,构建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需要明确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在构建内控管理制度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明确所要管理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同时,企业还需要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即如何识别和评估风险,如何制定防范措施,如何处理和应对风险等。
其次,构建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流程和制度。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需要合作完成各种业务活动,因此需要一个明确的流程和制度来指导和管理这些活动。这包括规定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业务能够有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三,构建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需要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和意识。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内部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内控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只有内部人员真正理解和认同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才能够主动遵守制度,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工作。
最后,构建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来保证。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对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同时,还可以引入外部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健康运营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建立完整的控制流程和制度,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和意识,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等方式来构建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规范业务流程,控制风险,保护利益,提升竞争力。
内控管理制度 篇三
内控管理制度
背景编辑
在内控工作中,您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形: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类似的困惑和问题一定还有不少,它们都和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息息相关。
内控要点
缺乏内部控制的企业常见原因分析
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全面介绍
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实质——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审计简介
内控的建立和执行
分类编辑
内部控制制度(internal control system)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目标编辑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基本结构编辑
控制环境
即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控制程序
即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它包括下列内容: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会计系统
即指单位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能做到: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期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建立实施编辑
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授权标准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一般授权是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作出的规定,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特别授权指受权处理非常规性业务,比如重大筹资行为、投资决策、股票发行等。
内部控制要求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组织结构控制
实行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以及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均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会计记录控制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帐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揭示某些弊端问题。
资产保护控制
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上说,资产保护控制,可以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同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情况下,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
职工素质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保证单位的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单位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试用,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要求。
如果管理层重视对单位内职工的投资、管理和使用,合理配置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必然会增加;反之,就会造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充分发挥,甚至损失和浪费。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单位的法令,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都必须严格履行,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处罚。预算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
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风险控制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由于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化等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试验不成功,生产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带来的生产方面的风险,销售决策失误等带来的销售方面的风险,此外还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自然环境变化,税收调整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经营风险多数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编制业绩报告
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报告是为单位内部控制服务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业绩报告可以有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规定。
检查评价编辑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内部控制的控制。通常可按以下程序和步骤:
1.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内部审计将根据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检查和判断。
2.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情况,在分析被审计单位控制缺陷及潜在影响的基础上,即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评价。
3.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应当科学地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样本,借以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状况。
4.写出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最终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在其最终报告中,提出若干具体调查结论、意见、评价和建议,供单位最高管理层采纳,同时送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以改进内部控制。
必要性编辑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上一篇:小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表 下一篇:公司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