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拗九节手抄报图片

时间:2014-06-08 07:29: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浓浓拗九节手抄报图片

  拗九节那天,家家煮糖粥粥中加红枣、花生仁、龙眼肉等过九。下面是浓浓拗九节手抄报图片,随小编来看看吧。


  

  拗九节的来历

  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最后一个逢九日,新还珠格格好恶心啊故称后九节。后九,又叫拗九,也叫孝九。古人称农历一月为正月,称正月初九为前九,十九为中九,廿九称后九。后九这一天要煮“后九粥”.

  关于拗九节的来历有两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福州地区版本:

  古代有个人叫目连,他的母亲生前不做善事,结果被上苍惩罚,39岁死了并被打入地狱,不给饭吃。目连不舍母亲挨饿,每天都去送饭,却被看守的小鬼吃了。从正月初一送到廿九,过年的东西都煮完了,只好用糯米和花生仁、干果、红糖等东西熬成粥。小鬼没见过这种颜色的粥,便问这是什么粥?目连随口答“后九粥”.在福州语系中,“后”与“熬”,“九”与“垢”谐音,于是小鬼听成“熬垢粥”,小鬼听了不敢吃,终于解除了目连母亲饿鬼之苦。

  这个民间故事蕴涵着孝文化,所以后九节又叫“孝九节”,也叫“拗九节”.其实,这个“拗”字是折断的意思,与不同食物混在一起煮不相干;而且在福州语系的方言中,“拗”与“后”也不谐音,应当是“熬”才是正确的。

  拗九节”你一定得知道的故事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黝垢(福清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这天是正月廿九日。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演绎出“拗九节”这个民俗,流传至今。

  “过九”的习俗

  “过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据说也与目连的母亲有关。据说目连送粥时恰是正月廿九日,目连母亲当时又恰好是二十九岁,因生前行恶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人们认为她是“过不了九”,因此为逢凶化吉,人们给年龄逢九者吃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后来,这种风俗又扩大到年龄逢九的倍数者。

  另一说是古人以为“九”是个位数中最大者,只有“天子”皇帝才堪受用,即所谓“九五之尊”,一般平头百姓是承受不了的,俗话为 “难载福”,福清方言中就有“七兴八败难过九”的俗语,故以“九”是个“坎”。要过这个坎,只有吃了太平面才会保平安,这才有了“过九”的节俗。此说在福清人自古就有生怕年老多病者过不了九的风俗中也得到印证。

  因此,福清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岁数逢九(即明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或九的倍数(即暗九,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四十五岁……)的人,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所以此节又叫“孝九节”和“拗九节”(意即把不吉利的“九”拗避过去)。已婚妇女也要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拗九粥

  煮“拗九粥”有讲究,要经过多道工序,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红糖板等材料。这样煮的粥色、香、营养一应俱全。

  一碗拗九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子女捧给父母的一片孝心;送给邻居、送给需要关爱的陌生人,它的温暖在传递、放大,让人们从粥的芳香中品味到浓浓亲情,感受到真情实意。


  

  有人说,子女与老人的住处最好是“一碗粥”的距离——从子女家中送到老人手中,粥还是热的。这是亲情关怀的温度,更是衡量子女孝心的尺度。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孝心表达还是爱心传递,有时并不需要重金厚礼,只需要“一碗粥”的真情,一声问候的尊重,一个微笑的善意,而这些只是举手之劳,人人皆可为之。做到了,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愉悦。

  “一碗粥”的温度,是孝亲文化的传承,是孝敬感恩的温暖。请在拗九节的日子里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熬粥、送粥,回归亲情孝心,传递温暖。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一碗粥能让父母温暖,那浓浓的粥香里洋溢着爱、饱含着情,传递着孝。

  关于拗九节

  拗九节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本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的故事

  拗九节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福州有个叫目连的小孩子,很孝顺,很爱妈妈。后来他妈妈犯了错误关进牢房里,经常吃不饱,目连呢经常去看望妈妈,带去食品给妈妈吃,但每次都被狠心看守人截留下来吃掉了,所以妈妈呢经常饿肚子。后来在农历正月廿九这一天,目连就想了个办法,用尾梨、花生、桂圆、红枣、红糖和糯米等煮成了粘糊糊的糖稀饭,上面还撒上黑芝麻,虽然看上去黑不溜秋的不好看,但吃起来香喷喷的,取名拗九粥。送到牢房后,看守人一看这稀饭这么难看,黑糊糊的、乱七八糟的,就问道:“这是什么饭啦?”目连用福州话回答说:是“拗垢粥”,福州话“拗垢”就是肮脏的意思。看守听说是这么肮脏的东西,就不吃了。就这样,香喷喷的拗九粥就送到了妈妈的手上,妈妈吃了拗九粥以后肚子就不饿了,激动地抱住了目连,流下了眼泪。

  因此从那时候起,福州人就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这一天称为“拗九节”、又叫“孝顺节”、“后九”(正月初九为前九、十九为中九)、“孝九节”、“送穷节”。这一天呢,福州人都要吃目连发明的“拗九粥”,即“拗九孝顺粥”,奉敬长辈,感激长辈的养育之恩,也送给孤寡老人和穷人吃,就能驱邪避难,保佑平安。这是福州人特有的美好的传统习俗。

  目连的妈妈进牢房时,恰好是二十九岁,于是福州人认为“九”是灾难的岁月,岁数逢九就“犯忌”,要避难。所谓“逢九”,有明九与暗九之分。凡是九、十九、廿九、三十九岁、…都属明九。九十岁以上,年年都视有九;凡是十八、廿七、三十六、…都属暗九。一般暗九只送“拗九粥”。而明九,要加送太平面、猪脚,或鸡面、福桔等,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都要向父母及长辈“送九”,以表示儿女孝敬老人之心,俗称孝顺节。总之呢,吃了拗九粥就平安无事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代)《增广贤文》。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道理,人难道不会吗?

  孝顺的诗句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浓浓拗九节手抄报图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