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黑板报吧,黑板报具有宣传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黑板报才具有教育意义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1
1、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2、最迷古代小青楼,巨树旁栽攀阁楼,楼下紧邻小湖水,潺潺细声润无忧。青砖红瓦养心静,四面碧草滤心情,这种感受它地无,惟我中国盛此景!
3、五千年的风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传。喝着黄河的水,站在长江口,感慨万千,中国历史渊源流传。
4、虽有普通话,方言亦发扬光大,千年的文化,怎能忘了它。馁好啊,侬好啊,趣味实在大!莫要忘了它!
5、中华儿女文化情,代代传承代代行,你传承来我传承,弘扬文化你我同行
6、男为龙,女为凤,龙凤呈祥共飞腾。老为姜,少为浪,姜是老的辣,后浪推前浪。中华人才代代出,千年文化共传承。
7、中华民族文化多,我把语言说一说,南腔北调多丰富,各地都用自己的,普通话是通用语,全族人民都会说。
8、华夏文明五千年,现代之人莫等闲,孔孟讲仁义,老庄乐逍遥,墨家行游侠,韩非是法家,张弛有度,文武兼备,深入研习,如痴似醉。
9、蓝色大海是贝贝的家,广袤森林是晶晶的家,熊熊圣火是欢欢的家,绿色草原是迎迎的家,辽阔天空是妮妮的家,五个福娃齐声喊:中国——我们共同的家!
10、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11、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12、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13、“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14、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15、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16、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馒头。包子,面条,米粉,大饼,中国样样有。
17、黄河儿女黄河情,大家一起向前行,前进道路坎坷多,相互搀扶是根本,你富我富咱都富,大家一起奔小康。
18、唐诗风采,艳丽卓目,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宋词情调,优雅芬芳,伴歌清唱,飞远流长,元曲悠扬,轻快舒畅,随歌而行,飘扬四方。中华文采,经典永藏。
19、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事迹永流传,乱世百姓不得安,当今社会享平安,百姓安康今日谈,龙的传人得真传。
20、闽菜食之精细,粤菜食之清香,川菜食之泼辣,鲁菜食之营养,淮阳富甲娇霸,浙菜鱼米端庄。湘徽集成八美。中华美食称王。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2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我比较喜欢春节。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是怎么来的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它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时候,都会来袭击人类的村子。有一个年轻人刚刚经过一个村子。一位好心的老奶奶就给了他点食物让他快到山顶上去躲避年兽。年轻人很感动为了报答好心的老奶奶他决定帮助老奶奶赶走年兽。他就在老奶奶家里放了很多鞭炮,再穿上了红装,把房子打扮成远过望去像一个红红的怪物。年兽来了,推开门听见了鞭炮声,又看见了红色的怪物以为是比自己厉害的怪兽立刻就逃跑了。我想春节就是这样来的吧!
过年不仅仅是长大一岁,而且妈妈还会给你买新衣服呢!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和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朋友玩。过年,也就是春节,是一年中最难忘,最轻松的节日。我特别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先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4
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们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唱低吟出岁月的旋律。——题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我们的文明,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这样地冲出了历史的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了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发扬。
从传说的“仓颉造字”开始,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经历岁月风风雨雨的洗礼。文字构成的汉语,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汉语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演绎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亦能传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式风情,慨叹着人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国文化,千年风韵,文字夹带着纸墨的香气,被深深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千秋万古,世事浮沉不会使文人骨气和情怀泯灭,却只能激发文人的悲怆和责任。厚重文化渐渐被冷落,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其背后的点点滴滴?在漂迫流浪中,余秋雨演绎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烟雨迷雾中,余秋雨用平淡却又璀璨的文字再现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辛酸。漂泊流浪,烟雨平生。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涵。文字穿过时间,越过空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飞鸿。汉字,她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无休止地涌进街头巷尾时,在《论语》与《三国》《红楼梦》被相继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铺天盖地时,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寻到一个国学教育机构呢?梦里花飘落,这不是春的悲伤,而是夏天的果实已经孕育。在漫天飘飞的花瓣里,光复汉语文明是多么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
浅吟低唱,我听到她如诗的歌声;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气息;举目遥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里,幽幽地叹息。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一代传一代的辉煌到如今的没落,传统文化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让人不禁遗憾。毛笔,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字的代表。没有毛笔,就没有那千古绝唱的《离骚》和《史记》,就没有中国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毛笔已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博物馆。但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每周都要开设书法课,每个人都要会写书法。日本的毛笔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而我们呢?这也许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汉字的态度。汉语,它绝不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泛黄的历史所赋予我们的,是它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汉语不是我们文化载体的工具,它是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骨气与精髓!
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文明的诞生与消失、衰落与兴盛中,在与我们一同到来的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它就这样延续至今,而这一切或多或少与我们统一的文字有着关联吧!我们有孔孟哲学,有百家争鸣,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我们又怎么能忘,怎么敢忘呢?它岂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能承载得起的?
任凭时代如何发展,任凭世界如何变迁,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仍是那一个个精致的方块字,仍是那一句句亲切的汉语。体内流动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一种深深的哀怨与忧伤。我们不是文化的闭关锁国者,所以也应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宝,保护我们大树的根基。拯救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补救国人的精神内伤!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5
平安小虎队又出发啦!上一站我们举行了垃圾分类活动,这一站,我们要去工艺美术博物馆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
博物馆里最吸引我的就要数木雕了,因为它想雕什么就能雕什么,而且还含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呢!
我走进木雕展厅时,看见一位叔叔正一心一意地雕刻着一个柱着拐杖的老爷爷,老爷爷已经刻了一大半。我仔细地看着叔叔的作品,当看到老爷爷的头部时大吃了一惊:老爷爷的每根头根都是飘着的,而且只有一两根碰在一起。“叔叔,您真厉害,一整片头发已经很难刻了,您竟然能刻出一根一根的头发!”看着木头雕的老爷爷的头发,我情不自禁地称赞起了叔叔。叔叔听了我的这番话,笑了。他摸了摸我的小脑袋,说:“小朋友,你真逗!不过,叔叔告诉你呀,其实这头发是天然的树根做的。”说着你拿起身旁的一段还没雕刻的原木说:“你看,这树根是不是很像一根一根的头发?”“是的!”我一本正经地对叔叔说,“树根确实很像头发。”“那我们就可以用树根当头发呀!”“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好笨,好笨,好笨!”我一边说一边敲自己的头。“还有,我们用木头雕东西时,要看这个木头适合雕什么我们就用来雕什么。像这块木头本来头上有根,我就用它来雕了老爷爷,根可以当老爷爷的头发,反正他的头发少。”叔叔说。“哦”我高兴地说。
你们明白木雕的含义了吗?它就是——因材施教。
对呀,人也应该是这样:你擅长什么,你就去干什么,难怪木雕会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剪纸、绣花、国画、中秋赏月做月饼、扎风筝……好多传统文化等着你来找呢!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6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7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到村庄里作恶,人们都很惧怕它。可是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老人,他执意要留下来打败怪兽。晚上,当“年”来到村子里时,惊奇的发现每扇门前都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大惊失色,狼狈地逃跑了。
人们知道后,明白了“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现在,这个节日就被人们称为“春节”。我从很小的时候起,最最盼望过春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过春节时可以拿红包,四处拜年,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帮爸爸妈妈包年夜饭中的水饺!
今年春节,我们要吃的是大白菜水饺。我拿了一块饺子皮放在手上,麻利地舀了些肉馅上去,用水一沾,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高兴极了,这次是我包饺子包得最成功的一次了,我一连包了好几个,都包得有模有样。当我包的饺子煮好时,我越发觉得春节是那样有意思!我边吃着自己包的水饺,边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真是享受啊!
春节,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节日呵!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8
1、金鸡报晓重重喜;神犬迎新处处春。
2、玉宇来神六;春光满大千。
3、鸡鸣昌盛世;犬守太平年。
4、听辞岁金鸡,两岸往来频报喜;看迎春玉犬,九州腾跃倍舒怀。
5、鸡司晨唤出一轮红日;犬守夜迎来万户安宁。
6、酉鸡辞岁霈雨结硕果;戌狗迎春瑞雪兆丰年。
7、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
8、大地歌唤彩云满园春关不住横批:春色满园
9、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横批:欢度佳节
10、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横批:年年有余
11、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
12、共享锦绣年华相伴健康天使横批:福如东海
13、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
14、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
15、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16、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
17、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
18、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
19、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福喜盈门
20、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吉星高照
21、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横批:新春大吉
22、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吉祥如意
23、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横批:大展宏图
24、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
25、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民泰国安
26、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富民
27、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科技致富
28、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家庭幸福
29、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30、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
31、和顺门第增百福合家欢乐纳千祥横批:欢度春节
32、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新年大吉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9
在每年春节过后,当人们还没有从欢乐的气氛中醒过来时,我们又迎来了另一个传统佳节——元宵节。
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每年的元宵节,我们家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汤圆。
我小时候最爱看妈妈包汤圆了。每次妈妈总是一大早就起床准备材料,我见妈妈这么勤奋,便也兴致勃勃地起了床。
妈妈做起了准备工作。他把糯米粉倒进了一个盆里,再向里面撒了一些水,用勺子轻轻地搅拌着,直到糯米粉和水溶入一体为止。
最精彩有趣的部分就要开始了。只见妈妈用娴熟的动作舀了一勺糯米团,接着用两手把它夹在手心里,又揉了几下。糯米团不一会儿就变得毫无裂缝。妈妈又用拇指在糯米球上小心翼翼地按了一下,让馅儿进了它们的新家。糯米妈妈保护着馅儿宝宝,她把“宝宝”裹得严严实实的。
妈妈又接着包下面的汤圆。她一边包,一边对我说:“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像汤圆一样,团团圆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我听的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妈妈已经把包好的汤圆送进了锅中。
不一会儿,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全家人一边吃着,一边聊天,整个餐桌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佳节——元宵节。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10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尤其是广大工作人群对于传统节假日的期盼愈显强烈。他们试图通过充分自主安排节假日时间,达到深度调节、愉悦心声、放松心境等目的。殊不知,类似这样的过节方式极大地偏离了传统节日主题,使其充斥着浓郁的亲朋聚会味、外出游玩味、商业参与味,外表热闹的节日文化却始终掩盖不了传统节日内涵的淡化虚化和下滑之趋势。
一、传统节日与假日休闲
许多时候,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展望利用节日进行放松休闲,完美规划休闲预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国家,许多传统节日都蕴含着各个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多种文化因素,拥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文化见证。每逢各个节日,各族人民以多种独特方式进行庆祝,这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伟大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不难看出,无论哪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其独特性,节日主题鲜明,庆典方式多样。数年以来,作为传统节日的假日无不充斥着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人们在主题假日中渲染文化、庆祝文化、感受文化、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年复一年。然而作为假日休闲,可以说只是一种并无强烈目标的耗散时间和放松心境的过程,随意性和可塑性非常大,根本毫无任何主题而言,即使看来亦有一定的目标追求,也只能是家庭局部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已。因此,那些误将传统节日憧憬为假日休闲的观点显然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曲解和抹杀。
1、传统节日具有明确的主题性与针对性,而假日休闲则是随意性的活动。传统节日之所以得以传承,就在于它们具有鲜明与特定的节日主题,在这一天,各族人民便会围绕节日主题举行属于自己的庆祝活动。例如,端午节的主题就是纪念和追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针对性非常明显。为了寄托对屈原投汨罗江的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与纪念屈原休戚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而假日休闲则是间隙性的活动。作为传统文化,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仅表现于它们拥有固定的日期,而且能够深入持久扎根于人们内心,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自古以来有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见证,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春节的描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清明节的描述……假日休闲等活动则会随着人们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3、传统节日具有较大的影响性与辐射性,而假日休闲则是局部性的活动。传统节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早已被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甚至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国度。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各族人民无限的亲情。传统节日的广泛影响力是任何假日休闲所无法比拟的。
二、纪念传统与沿古袭旧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为此,许多人认为既然是“传统”节日,就应该要很好地沿袭,维持这些节日的“原生态”,在传统节日的传承方面完全因循守旧、沿古袭旧。(节日大全)由此带来了许多时候庆祝节日的方式过于陈旧,自然很难被年轻一代所理解接受,“轰轰烈烈”等铺张浪费现象负面演化为愚昧落后,甚至走向科学的对立面。
重视传统节日的继承并不是说要照搬照抄,完全沿袭旧时的习俗和仪式,百分之百地套用前人留下的规则和程序。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过程之中,紧紧抓住它们不同的核心主题,变革过节的方式,充分展示和彰显庆祝活动的价值意义。事实上,文化继承、节日传承,都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做法,而是应该围绕相关节日主题有所变革、有所取舍、有所创新,使得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更加富有深刻的意义。
三、节日异化与文化缺失
审视如今诸多传统佳节,休闲味、商业味、崇洋味等异化现象完全占据了上风,这些不正当的节日风气也远远背离了传统节日主题,即使象征性地举行庆祝活动,也是匆匆流于形式而已。以中秋节为例,中秋节的“异化”最直观的表现在于月饼的“异化”。月饼原本是一种普通的时令食品,如今却越来越精致和昂贵。商场里的月饼价格动辄数百元,甚至出现了超过千元的“天价月饼”。曾以“合家团圆”为主题的.中秋节,从一个增进家庭情谊的传统节日,慢慢变成了维系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中秋节的“异化”,还表现为节日文化传统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在以前,中秋节和春节的文化传统大都与“团圆”有关,离家在外的游子会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家,与亲友相聚一堂,如今却失去了本应属于它们的闲情雅致。在青年人群体之中,他们越来越冷漠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对于传统节日中的过节仪式感到繁琐,甚至对于传统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将过节错误地等同于消费。
当然,节日文化呈现异化趋势并非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方面。传统文化的深入持久和相对稳定特征牢牢占据了主流成分,但面对如今的节日异化现象,我们必须要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设法扭转这些不良方面,要从当前的“异化”迹象中觉察出节日危机,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化解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四、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每个社会成员需要唤醒自己正确的纪念方式和传承意识,而且国家和政府也需想方设法,制定和出台相关措施,营造和烘托积极的节日气氛,真正践行起传统节日的文化庆祝活动。只有公民、政府、国家三点共同发力,方显传统节日活力。
1、从公民角度:作为社会成员,要深刻感知各个传统节日的特殊历史意义,认识理解它们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作用与精神魅力,激发自己对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为此,广大公民理应端正态度,深刻领会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与强大底蕴,不仅自己能够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的方式参与进来,而且能够创设条件融入新的形式,让节日庆祝活动更有传承的现实意义。
2、从政府角度: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政府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监管者和调控者的作用,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开展切合主题的城乡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传统节日的主题色彩,丰富广大人民的节日生活;充分发挥引领与实施功能,多渠道发挥城乡基层组织的文化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民众参与节日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传承。
3、从国家角度:在全社会营造和渲染庆祝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氛围,在前几代人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基础之上,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力求创设更多渠道,注重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创建家庭与学校双轮驱动的传统节日教育体制,进而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传承节日文化的自觉性。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11
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餐桌礼仪也是头等的社交经验。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酒水礼仪
1、茶水应该倒七分满。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2、白酒应该倒十分满,但要满而不溢。
3、红酒应该倒满杯子的三分之一。在自己的桌上,要时刻留意,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
4、香槟应该倒满杯子的四分之三。
5、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来。碰杯时自己的酒杯应低于领导或者长辈。
6、敬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会说、能说出一口好听的祝酒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背熟几个常用的祝酒词,就可以随机应变,避免举杯尴尬场面。
(三)用餐礼仪
1、用餐时,不可发出声音。也不可大声喧哗。
2、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有条件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
4、吃饭要端起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不能双手端起碗来进食;不能向碗里乱扔废弃物;不能将碗倒扣在桌上。
5、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6、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中国传统文化黑板报12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之一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的起源
中国对联与根植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对联起源于秦朝,古时称为桃符。相传古人将“桃枝”插于门上以避鬼魅的风俗而来。“桃枝”后来演变为“桃符”,即用桃木板,上写一些类似狂草书体的字迹——即“画符”。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对联的要求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要求为: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趣味对联举例
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上联:上盘下盘,盘叠盘,盘盘装好菜
下联: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
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上联:目旁是贵,贵眼不会识贵人
下联: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幅对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下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