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人口发展情况报告 篇一
张家口市位于中国北方,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里,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本文将对张家口市人口的总体发展情况、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从总体上看,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张家口市的总人口已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几十万人增长到现在的数百万人。这主要得益于张家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张家口市工作和生活,这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其次,关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张家口市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农业是张家口市的主要产业,农民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但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民纷纷转行从事非农产业,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因此,张家口市的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而农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这也意味着张家口市的人口结构正朝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
最后,人口迁移也是张家口市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农村迁往城市。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收入较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而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此,人口迁移对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总体上,张家口市的人口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人口迁移也对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
张家口市人口发展情况报告 篇二
近年来,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情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针对张家口市的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从人口规模方面来看,张家口市的人口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张家口市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500万人。这主要得益于张家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张家口市工作和生活,这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其次,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张家口市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给张家口市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张家口市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人口流动性也是张家口市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张家口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张家口市工作和生活。同时,由于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张家口市的居民选择离开市区去其他地区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人口流动性对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情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口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人口流动性也对人口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张家口市的人口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
张家口市人口发展情况报告 篇三
张家口市人口发展情况报告
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家口市人口发展情况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人口发展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人口发展很关键。近十年来,我市积极贯彻国家各项人口发展政策,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使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质量明显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基础。
一、我市人口发展的现状
1、人口总量有效控制,性别比例趋协调。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xx年10月底,全市拥有常住人口4345485人,比20xx年增加154450人,增长3.69%,平均每年增长0.362%,较1990年到20xx年这十年平均增长低0.261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长第0.492个百分点。在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有2225425人;女性有2120060人。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63,调整为104.97,下降了1.66个百分点,性别比例差距缩小。但较全省高2.13个百分点。全市有平均人口4342587人,其中城镇人口1960491人,乡村人口2382096人,城镇化率达45.15%。
2、家庭户规模缩小,独身户二人户比重增加明显。随着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户增多和户均规模减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拥有家庭户1481690户,家庭户人口有4164494人;分别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107518户和7486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有2.81人,较全省平均少0.55人,较五普每户减少0.17人。一人户的有194239户,占13.11%,较五普增加了3.22个百分点;二人户的有442803户,占29.88%,较五普增加了6.29个百分点;三人户的有466200户,占31.46%;四人户的有260305户,占17.57%;五人户的有78861户,占5.32%;六人户的有29870户,占2.02%;七人户的有6510户,占0.44%;八人户的有1883户,占0.13%;九人户的有630户,占0.04%;十人级以上户的有419户,占0.03%,多人口户比重减少。
3、受教育程度继续攀升。人口文化素质代表一个地区文明程度,人口文化素质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经济社会就发展越快,反之就越低。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六岁以上人口拥有4053567人,其中:未上过学的有188035人,占4.64%,较五普降低1.58个百分点;受小学教育的有1286262人,占31.73%,较五普降低6.73个百分点;受初中教育的有1698821人,占41.9%,较五普提高了7.2个百分点;受高中教育的有586072人,占14.45%,较五普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受大学专科教育的有201699人,占4.97%,较五普提高了2.73个百分点;受大学本科教育的有90140人,占2.22%,较五普提高了1.56个百分点;研究生从五普的332人增加到2538人。未上过学的和受小学教育程度的人数减少,较高级和高级教育人数增加,说明我市全民教育水平大有提高。
4、民族发展团结和谐,少数民族增加。到20xx年10月末,居住在我市少数民族(除汉族外)已有48个,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多6个民族,新增加了布朗族、塔吉克族、怒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京族、珞巴族、门巴族、基诺族九个民族,减少了德昂族、塔塔尔族、独龙族三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3810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减少4893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有:回族,31447人;满足,19227人;蒙古族,10060人;土家族,550人;苗族,414人。人口较少的民族有:塔吉克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门巴族、珞巴族,分别只有1个人。未识别的民族人口8人。在少数民族中:男的有32409人,女的有31401人。
5、文盲率明显降低女性受教育应引起重视。到20xx年10月底,在我市常住人口中,15岁以上拥有3653779人,其中:男性有1871579人,女性有1782200人。在总计中:文盲人口有171758人,占4.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09个百分点,较五普下降5.27个百分点。其中:男性文盲人口有54408人,占2.91%,较五普下降6.03个百分点;女性文盲人口有117350人,占6.58%,较五普下降4.48个百分点。女性文盲总数高于男性文盲1陪多,且女性文盲所占比重下降幅度也低于男性下降幅度,说明我市女性受教育程度还需加强,应引起全社会关注。
6、社会抚养压力减轻。社会抚养比是反映社会人口压力重要指标,社会抚养比例越大,社会抚养压力就越大;反之社会抚养比例越小,压力就越小。20xx年我市15――64岁劳动力人口有3204272人;0――14岁婴幼儿人口有691706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49507人,社会总抚养比为35.62%,较五普下降10.47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例为21.59%,较五普下降10.53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14.03%,较五普提高了0.06个百分点。说明我市虽然总抚养压力减少,但对老年抚养压力有所加大,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具体表现。
7、流动人员加快,净流出人员增多。流动人口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据普查资料显示,到20xx年10月末,全市有户籍人口4637341人,与常住人口相差334800人,也就是说我市净流出人口达334800人,在流出人员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有1200523人,占户籍人口的25.89%,比五普增加了407767人,所占比重较五普提高了8.16个百分点。在外出半年以上人员中:男的625755人,占男性户籍人口的26.08%;女的574768人,占女性户籍人口的25.68%。流入本省其他市的有322109人,较五普增加了186632人;流入省外的有84765人,较五普增加了33955人。
8、死亡人口减少。从20xx年11月1日到20xx年10月31日,全市共死亡人口28678人,其中:男性17664人,女性11014人,分别比五普时的1999年11月1日到20xx年10月31日减少1164人、497人和667人;死亡率为6.6‰,较五普下降0.56个千分点,其中男性死亡率为7.937‰,较五普下降0.513个千分点,女性死亡率为5.2‰,较五普下降了0.59个千分点。城市死亡人口3482人,死亡率为3.86‰,农村死亡人口21532人,死亡率为9.04‰,城镇死亡人口3664人,死亡率为3.46‰。从死亡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下死亡人口有3169人,占11.05%,较五普减少8.08个百分点,其中:50岁以下男性死亡人口有2257人,占50岁以下死亡人口的71.22%,说明男性死亡人口比重高于女性死亡人口比重。0岁死亡人口有153人,较五普减少1319人。
9、育龄妇女群体有所加大。20xx年全市拥有育龄妇女(15岁到49岁女性人口)1262266人,占女性常住人口的59.54%,与五普比较,育龄妇女人数增加了91885人,平均每年增长0.76%,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人口的增长幅度。其中生育旺盛期(20岁到29岁)的育龄妇女人口拥有289566人,较五普减少10507人,从育龄妇女群体看,虽然我市育龄妇女群体加大,但生育旺盛期的人员减少,未来人口控制压力不大。
10、住房条件有所改善。20xx年全市共有家庭户户数1458839户,较五普增加了89064户,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2.77间,较五普增加了0.41间,人均住房面积为23.07平方米,较五普增加了3.73平方米。住楼房的占75.38%,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17.11%。
二、人口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老年人口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过大形成的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那么我市如何?据人口普查资料,我市拥有60岁以上人口67199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46%,远远高于10%的标准,说明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全国来看,20xx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虽然全国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我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与五普比较也上升3.42个百分点,说明我市老龄化程度有所加剧。老龄化加快一方面说明我市人口结构老化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持续发展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等增加老年人比重。
2、参与经济活动人口减少。据抽样调查,20xx年抽取的样本总数经济活动人口有21.95万人,占被调查人口的51.70%,占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62.54%,较五普减少8.56个百分点,较全省劳动参与率低8.56个百分点(全省为71.1%);失业率为3.87%,虽然较五普下降了0.35个百分点,但与全省相比仍高于全省1.66个百分点;就业人口比为60.12,较全省低9.41个百分点。在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其中:农业人口有169312人,劳动参与率为65.97%,失业率为2.33%,就业人口比为64.43;非农业人口从事经济活动的有50044人,劳动参与率为53.28%,失业率为9.07%,就业比为48.45,与农业人口比较各项指标不太乐观。综上所述,说明我市仍有145.22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闲置,其中城镇有84.9万人,就业压力较大,尤其是城镇就业压力更大。
三、人口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市的人口发展和管理正以“数量控制”为主向“数量控制、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并重”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尤其是面对人口日益老龄化问题、流动人口加重、男女性别比例偏高、就业压力加大等突出的矛盾,要实现高素质人口发展战略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应把握新的机遇。
一是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生育政策,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人口统计机制和人口统计制度,实现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
二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虽然我市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与全省比较仍有差距,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较全省低0.55个百分百点。因此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积极实施全民健康素质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公民道德振兴计划。
三是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剩余、待业人员偏高、素质不适应现代劳务市场需求等人口结构性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提高女孩文化素质。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四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把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探索利用国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建立以流动人口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